【新旧约全书】Holy Bible, Chinese Union Version (GB), Textfile 20010201.

特朗普最新公开的“肯尼迪遇刺案”机密文件说了什么?

  图像来源, 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 约翰·F·肯尼迪是最后一位被暗杀的美国总统 Article information Author, 杰克·霍顿(Jake Horton) 沙扬·萨达里扎德(Shayan Sardarizadeh)& 麦克·温德林( Mike...

2025年3月20日星期四

特朗普最新公开的“肯尼迪遇刺案”机密文件说了什么?

 

约翰·F·肯尼迪遇刺当日资料照片

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约翰·F·肯尼迪是最后一位被暗杀的美国总统
  • Author,杰克·霍顿(Jake Horton) 沙扬·萨达里扎德(Shayan Sardarizadeh)& 麦克·温德林( Mike Wendling)
  • Role,BBC记者

超过2,000多份与美国前总统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甘迺迪)德州遇刺身亡案调查相关的新文件公开,引人注目的不仅仅是其中包含的内容,遗漏的部分同样引起关注。

事实上,正如许多专家之前所预测的,此次白宫公布的最新文件,并未解答这个标志着美国历史性转折点之一的事件——1963年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背后的所有悬疑。

不过,这批最新的出炉文件确实涵盖了现在大多数或完全未编辑的资料——也就是原始内容,而不再是黑色涂抹的文字或空白区域。

美国政府的一项调查得出结论,曾叛逃至苏联的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李·哈维·奥斯瓦尔德(Lee Harvey Oswald)居无定所,他当年从附近的一栋建筑独自向肯尼迪的车队开枪。

然而,这起案件仍然引发疑问,并伴随着超过60年的各种疯狂的阴谋论,而最新发布的资料不太可能改变这一点。

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点。

奥斯瓦尔德

图像来源,REUTERS/DALLAS POLICE DEPARTMENT

图像加注文字,达拉斯警察局公布了一张未注明日期的照片,照片中奥斯瓦尔德手持步枪和共产主义报纸

更多关于奥斯瓦尔德的资讯,但没有惊人的发现

几位专家赞扬这次公开文件是朝透明化迈进的一大步。在过去,数十万份文件曾被公开,但部分被删改。其他文件则以国家安全为由被保留。

此外,许多新释出的文件之前已有公开,但现在能够看到更完整的版本。尽管专家们仍在仔细检查,但并未出现颠覆性的故事。

尽管如此,前《华盛顿邮报》记者及“JFK档案”(JFK Facts)博客编辑杰佛逊·莫尔利(Jefferson Morley)称这是“自1990年代以来与肯尼迪档案相关的最激动人心的消息。”

他表示:“几份非常重要的文件已经公开。”

他又认为这些文件进一步揭示了中央情报局(CIA)对奥斯瓦尔德的强力监视,莫尔利指出,这一说法在近几年才变得明朗。莫尔利说:“他在行刺总统之前就已经是CIA高度关注的对象。”

另外,菲利普·申农(Philip Shenon)在2013年曾撰写一本有关刺杀事件的书。他告诉美联社,先前公开的文件描述了1963年9月,也就是暗杀事件发生前几个月,奥斯瓦尔德前往墨西哥城的行程。

他说,根据美联社,中央情报局当时正对奥斯瓦尔德进行监控:“有理由相信,他在墨西哥城公开谈论过要刺杀肯尼迪,并且有人听到了他的言论。”

根据美联社报导,在1975年4月公开的一份备忘录中,中央情报局淡化了它所知道的奥斯瓦尔德墨西哥城之行。CIA记录了奥斯瓦尔德与前苏联大使馆一名警卫之间的三次电话通话,但奥斯瓦尔德只在其中一次通话中自我介绍。

揭露美国情报手法

此次公开的多份文件揭示了肯尼迪在去世前与中情局的关系,以及情报收集技术,让人一窥冷战期间的运作。

一份新解密的备忘录显示了由肯尼迪的左右手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撰写的更完整版本的笔记。

这份笔记批评中情局及其在塑造对外政策中的角色,显示该机构在美国驻外使馆中的巨大影响力,即使在法国等盟国中也不例外。

施莱辛格在笔记中警告肯尼迪有关CIA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虽然与刺杀事件并无直接关联,但该备忘录详细说明了总统与情报机构之间的波折关系。

对此,维拉诺瓦大学(Villanova University)教授、中情局和总统权力专家大卫·巴雷特(David Barrett)表示,CIA传统上反对公开他们如何运作及组织预算的资讯,“即使仍可能有一些删节,但政府释出这些文件是非常好的事情。”

一份文件详细描述了使用透视扫描技术——利用X光显示物体内部影像的技术。

这项技术的开发是为了检测可能用来窃听CIA办公室的隐藏麦克风。

在另一份文件中,中情局描述了一种秘密标记和识别被窃听的公共电话亭的系统,使用一种只有在紫外线下可见的颜料。

该备忘录中还提到了一个名字——小詹姆斯·麦考尔德(James McCord Jr.),他后来因为是水门事件中入侵水门大厦的嫌疑人之一而声名狼藉。这起入侵事件引发了一场丑闻,最终导致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尼克森)总统下台。

杰奎琳与约翰·肯尼迪。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杰奎琳是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1917-1963)的夫人。

旧理论再次浮上檯面

一些知名的网路部落客声称,最近公开的文件揭示了有关对肯尼迪长期存在的阴谋论指控的新细节,尽管这些所谓的揭露有些早已公开多年。

这些指控内容包括几篇关于盖瑞·安德希尔(Gary Underhill)的多份帖子,他是一名二战的军事情报官员。

据报导,安德希尔曾声称一个CIA特工的团体是这起刺杀案的背后主谋。这个阴谋论在1967年于左翼政治杂志《城墙》(Ramparts)上公开发表。而安德希尔于1964年死亡,死因被裁定为自杀,但该杂志对他的死因也提出质疑。

有关安德希尔的七页备忘录的照片在本周二迅速传播,但其大部分内容并不新鲜,而且他的故事早已在网上被广泛讨论。CIA文件中提到其备忘录的文件是在2017年首次被公开的。

今年,在最新公开的文件中,备忘录的一页上只有几句话是新解密的。

重要的是,这一理论基于安德希尔去世后发表的二手报导,并未提供任何确凿的证据。

然而,这个故事仅是公开文件后出现的多个缺乏证据的理论之一。

新公开文件是否完全没有被编辑?

根据美国1992年一项法律要求,所有与刺杀事件相关的文件需要在25年内公开,但该法律也表示有关国家安全的档案则属例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更大透明度的推动已导致更多文件被公开——无论是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内,还是前任总统拜登在2023年都公开了有关此案的更多文件。

在新文件公开前,特朗普曾表示,他要求工作人员“不要对其进行编辑”。

但是,这似乎并非完全如此——新文件仍然有一些编辑。尽管如此,专家们普遍认为这次公开是透明度的一大进步。

《JFK档案》记者莫尔利表示,国家档案馆里还有其他文件尚未公开,CIA和FBI持有的文件也尚未被列入。

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包括有关罗伯特·F·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博士的谋杀案的档案将会被公开。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有关肯尼迪刺杀的疑问肯定会继续存在。

对此,维拉诺瓦大学历史学教授巴雷特解释:“每当发生刺杀事件,就会有讨论,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阴谋论。这不会因为这些或其他文件而改变。”

2025年3月19日星期三

美国的声誉已丧尽丢绝

 

HAIYUN JIA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许多年前,我问过一名曾被聘为外交政策高级官员的朋友,为政府工作让他学到了什么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他答道:“我以前认为政策制定的75%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关。我现在认识到,95%与关系有关。”
单干难做大事。所以,有能力的领导人和国家都依赖于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共同历史和共同信任基础上的关系。他们建立联盟,以应对这个时代的重大挑战,包括最大挑战:21世纪是中国世纪,还是又一个美国世纪。
虽然中国人在这场竞争中有很多优势,但直到最近,美国曾拥有决定性的优势——我们在世界各地有更多的朋友。不幸的是,在过去的一个半月里,美国把许多这样的关系砸得粉碎。
特朗普总统似乎没有意识到或者不在乎,如果你背弃别人或者随意摆布他们,他们就会由衷地讨厌你。在过去几周里,欧洲人已从震惊变为困惑,继而厌恶。这段时间对他们来说有与9·11事件对我们来说一样的意义——幻想被彻底剥除,生存威胁暴露无遗。欧洲人已经意识到,他们原以为是朋友的美国,实际上是一个流氓超级大国。
在加拿大和墨西哥,政客们现在把美国视为敌人就能赢得支持。我预测在未来几年,特朗普将与中国达成协议,对台湾做一些类似于他对乌克兰所做的事情——背弃小哥们,讨好大哥们。亚洲各国也会得出与欧洲人相同的结论:美国出卖朋友。
这不只是特朗普的问题;美国的所有声誉都已丧尽丢绝。我才不管亚伯拉罕·林肯本人是不是会在2029年入主白宫呢,因为任何外国领导人都无法放心地信任一个每隔四年就有可能选出另外一个专制虚无主义者的国家。
那么,会发生什么呢?
北约结束。拜登花了四年时间捍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自由秩序。这个秩序产生于一段特定的历史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孤立主义导致了“二战”的可怕经历;“二战”后的国际主义带来了80年的超级大国和平。你把这段历史讲给年轻一代听,他们中有许多人会用奇怪的眼光看你,好像你讲的是14世纪。虽然“二战”后的秩序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但它也是时代的产物,我们不会再回到那个时代。让迪安·艾奇逊的幽灵复活没有好处;我们需要设想一个新的全球架构。
西方(暂时)结束。我们所说的“西方”是一场始于西元前的对话——苏格拉底追寻真理,伦勃朗体现慈悲,洛克发展启蒙自由主义,弗朗西斯·培根开创科学方法。这是我们的遗产。在我们的整个历史中,美国曾把自己理解为伟大西方事业的顶点。西方的概念在欧洲与北美的所有联盟和交流中被具体化。
但特朗普的脑子里似乎没有“西方”这个概念。特朗普正在切断美国与它的精神和知识根源的联系。他完成了杰西·杰克逊1987年开启的事业,那年,杰克逊曾和斯坦福大学的一群进步活动人士高呼“嘿,嘿,嗬,嗬,西方文明必须走。”
新的文明斗争是硬与软的斗争。不要过度思考。特朗普不是在下四维象棋,试图将俄罗斯从它与中国的联盟中分离出来。美国外交政策现在是以能让特朗普的荷尔蒙激增的事情为导向的。他一生都热衷于雄劲的男子气概。在MAGA(让美国恢复伟大荣光)大脑里,普京代表硬,西欧代表软。埃隆·马斯克代表硬,美国国际开发署代表软。世界摔跤娱乐代表硬,大学代表软。争取支配地位的斗争代表硬,联盟代表软。
欧洲或将复兴,或将沦为博物馆。欧洲有可能成为低生育率、低创新、慢增长的世界旅游地。但欧洲人知道,现在是他们切断与美国的安全脐带、重振自身威力的时刻。德国正在为制造武器增加借贷能力。意大利前总理马里奥·德拉吉关于市场分裂正在扼杀科技创新的言论震惊了整个欧洲大陆。许多保守派人士深信欧洲太过世俗和腐朽,无法恢复元气。也许吧。但德国是个认真严肃的国家。法国有无与伦比的公务员体系。历史已表明,英国人民在艰难时刻是值得信赖的。
核扩散的新时代。随着美国撤走安全保护伞,世界各国——从波兰到甚至日本,都将得出结论,它们需要核武器。这会有什么问题呢?
中国将填补空白。随着美国背弃朋友,中国将努力交朋友。中国驻欧盟的欧洲事务特别代表最近表示,特朗普政府对待欧洲的做法让他“感到有点心寒”。他接下来说:“我希望欧洲朋友能够在当前的形势下能够有所思考,并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与中国政府的政策进行比较。通过这样做,他们会发现中国的外交方式强调和平、友好、善意和合作共赢。”
虽然这种呼吁将受到怀疑,但现实是,当面对中国和美国这两个流氓超级大国时,欧洲、亚洲、非洲的国家都将不得不两面下注,左右逢源。
一场全球文化战。多年来,世界价值观调查的结果一直显示,西欧和美国偏民主党地区正朝着一种超个人主义的后现代文化发展,这种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更传统的集体文化越来越远。这最终必将导致政治上的分歧。MAGA保守派钦佩普京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将普京视为对抗他们终极敌人——哥伦比亚大学民族研究项目的盟友。
返回国家的伟大光荣。历史尚未结束。如历史学家罗伯特·卡根指出的那样,美国在孤立主义时期与干涉主义时期之间摆动。我们也在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犬儒主义与理想主义、世俗主义与笃信宗教、非理性悲观主义与非理性乐观主义之间摆动。我们现在正处于每一种对立体的前一种的最极端状态。
特朗普的无能将激起一个逆向反应,那将被证明是一个机会和重生。这个反应发生时,人民将准备好接受一个特朗普永远不会理解的事实——当你把美国变成一个巨大的敲诈机器后,你会得到一些短期的胜利,因为弱国会在你的强盗行径下屈服,但你也将毁掉国内外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实际上才是美国长远力量的来源。

2025年3月18日星期二

王炳章在獄中寫出《神諭聖經憲法揭秘》

Title Image

臺灣中央廣播電臺:王炳章在獄中寫出《神諭聖經憲法揭秘》——楊憲宏訪談王炳武、王玉華、姜福禎

作者: 臺灣中央廣播電臺
救援王炳章

主持人:知識就是力量,真話可以打破謊言。歡迎收聽由楊憲宏主持的“為人民服務”楊憲宏時間。大家好,這裡是臺灣中央廣播電臺,現在收聽節目“為人民服務”時間。我們的節目播出的時間是在每週一到週五的晚上 10:30 首播,第二天淩晨 0:15 重播。你也可以從網上來收聽,我們的網址是三個 w 點 RT 點 TW,歡迎大家上網收聽。

楊憲宏:今天焦點訪談,我要訪問的是中國民運領袖王炳章的弟弟王炳武,以及他的妹妹王玉華女士,還有住在荷蘭的中國民運人士姜福禎先生。

不久前,位於美國紐約的博登書屋在法拉盛舉行一個 2024 年度圖書頒獎典禮,很多人出席了這次盛會,共頒發了二十多個獎項,其中圖書“金質獎”頒發給了《走向共產黨之後的中國——轉型八論》的作者吳國光;最佳歷史評論著作獎頒發給了《鄧小平在 1989》的作者戴晴;最佳個人歷史回憶錄得主是《覺醒的道路》作者梁慕嫻;以及最佳人文歷史著作獎得主是《愛是如此憂傷》作者胡發雲。

摩登書屋成立於 2020 年,主要的契機是清華大學教授許章潤在中國遭到封殺後,已經完成《戊戌六章》的書稿,這個國內出版計畫流產不得不在海外出版,那之後,許章潤被警方帶走,那時出版團隊在紐約順道就成立了博登書屋。而在二十多位得獎人中間,最特別的是中華民族脊樑人物獎的得主王炳章,他是中國海外民運的開創者,政論雜誌《中國之春》的創辦人,也是中國民主團結聯盟的第一屆、第二屆的主席。他是唯一一位還在監獄中的得獎人。王炳章 1982 年在加拿大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來就棄醫從政,投入民主運動,他在 2002 年在越南被綁架回中國,後來被當局以從事恐怖活動跟間諜活動的罪名被判處無期徒刑,一直關押到現在。

今天的節目我要訪問當天代表領獎的王炳武先生,還有王炳章的妹妹王玉華,以及中國民運人士姜福禎先生,談一談王炳章先生獲獎的意義,而且介紹他最新出版的書籍《神諭聖經憲法揭秘》。

ImageImage

稍後,我們就進行今天的焦點訪談。這裡是中央廣播電臺,臺灣收聽的節目為人民服務。我們進行的是焦點訪談的單元,我是楊憲宏,今天節目連線的是中國民運王炳章的弟弟王炳武目前在智利,然後另外一位是王炳章的妹妹王玉華女士,還有一位是住在荷蘭的中國民運人士姜福禎先生。我們現在來打招呼。我先請問你們在電話線上了嗎?好,都在電話線上了,那我們就開始了。

首先是要恭喜王炳章先生獲得博登書屋的頒發的中華民族脊樑人物獎了,炳武當天特別飛到紐約去代表哥哥領獎。我們知道王炳章被譽為海外民運之父,他獲得這個獎,有什麼樣的特別意義嗎?

王炳武:好的,謝謝楊先生主持這個節目,他得這個獎可以說是不容易的,因為剛才楊先生已經說過,很多得獎人他們都有專題特別的一個書籍,哥哥這個獎呢,它的名字非常特別,中華民族脊樑人物獎,我當時替他領獎的時候,當主席說王炳章獲得這個獎時,所有的人都鼓掌了。所以我站到臺上的時候當時的心情也特別地激動,也可以說是悲喜交加。悲的是,當然很可以理解,因為我哥哥在監獄裡面已經被關押了 22 年,而且現在還沒有減刑的跡象,所以我當時站在那個地方,我有一段時間我說不出話來,當時與會的都是我的前輩了,都是非常資深、非常有資歷、而才華橫溢的人。所以我最後還是說了出來,我說:真的感謝大家把這麼高的一個榮譽的獎獎給我哥哥。我當時大概簡單地介紹了一下我哥哥。我跟大家說,我哥哥在此時此刻我都不知道他是不是活著,因為我們知道他的資訊的都是三個月以後才能夠聽到他的消息,他在做什麼,他在寫什麼。首先,我能夠站在主席臺上領這個獎,我覺得非常有榮譽感。再加上我也為我哥哥驕傲,因為他寫這本書是在監獄裡邊,十年前開始在監獄裡一字一字的寫,每個月他給我們發一個長信,有的時候上百頁的長信,然後,就這樣一封一封的信,在通過了檢查之後郵寄給我們。前後幾年的時間才完成並出版了中文版。在此,非常感謝支持王炳章的人,朋友們決定把他這本書出版。這本書的特別意義,待會兒我想請姜福禎兄解釋一下。說句實話,我看的懂,但是裡邊的意義我真的不太明白,真的感謝姜福禎先生,他今天有時間,而且現在是荷蘭的淩晨 3:30,他也要為這個節目說一些話,所以我就把下面的時間交給姜先生。

姜先生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及時間校對、修改、編輯及查閱歷史資料及詳細資訊做了很多很大的貢獻,所以中文版出世了。所以我現在請姜先生講一講他參與這個編輯的過程及經歷。

ImageImage

楊憲宏:姜先生,請您也談一下這個獲獎的特別意義?

姜福禎:好的,這次把這個獎發給王炳章,這真是名至實歸,作為中國民運這一段歷史當中,能作為脊樑的,我覺得非炳章莫屬。從海外民運從 1982 年開始創立,他實際上是海外民運的發起人,那麼海外民運之父應該就是王炳章。當然這個稱呼很多人不願意這樣說,但是說他是一個開拓者也罷,一個創始人也罷,總之是一個起點,不只是一個起點。7 年之後,他做的這些事都是被多數人接受的吧。到現在為止,特別是一些年輕人非常欣賞的是王炳章。

他還出版了另外一本書《民運手冊》。他的《民運手冊》確實具有指導意義。他把方方面面都寫出來,民主運動該怎麼做,會碰到哪些問題,怎麼解決,他有自己的一些建樹,一些想法,包括一些最基本的問題的,比如說民主、自由等,都是每個人都熟悉的一些問題,但是他把它用一些例子,用他自己的經歷把它都給講出來。所以說,這個獎頒給他,這確實是名至實歸。當然頒給他主要是因為後邊這本書,也就是《神諭聖經憲法揭秘》這本書。應該說它視野非常廣闊,是跨國度、跨文化、跨語種這麼一種大的境界裡去思考問題了。

楊憲宏:謝謝。我現在想請王玉華女士講講“中華民族脊樑人物獎”,您看到了什麼樣的一個特別的意義嗎?

王玉華:上次我們採訪的時候,我講到王炳章,他就是一個狂熱的愛國者,他雖然被關進了監獄,不能夠再從事民運,但是他心系中國,時時刻刻關心著中國的動態,關心著國際的動態。他研究聖經,研究易經,有很深的思考,所以他寫出《神喻聖經憲法解密》這本巨著。非常榮幸,也是炳章的榮幸,這位姜先生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一個資深的文化人,為這本書寫序,並親自參與了編輯、審核、修改的工作,所以才讓這本書得以面世。我覺得炳章得到這個獎,其實不是給炳章一個人的,是給他們那一代人。姜先生在中國也是非常非常早就參加民運的人,也坐過牢。因為參加六四,參加山東的六四抗爭活動被坐牢,後來被迫流亡荷蘭。所以這個獎不是給王炳章一個人的,他是給他們這一代人的。他這個獎項也鼓勵了從事民運的後來的年輕人。我替炳章高興,也替他們那一代人高興,他們並沒有被忘記。

楊憲宏:王炳章先在監獄裡頭這 22 年的時間了,他仍然能寫出《神喻聖經憲法揭秘》這個巨作很了不起啊!那我要請姜先生幫我們來介紹一下這本書。

ImageImage

姜福禎:我主要是 2018 年出國後介入編寫這本書,在編這本書之前,這本書出過另外一個簡本,當時只有 60 個問答。當時當我看到“神喻聖經憲法解密”這本書全稿時,我的第一感覺是:“哎喲,怎麼會有這樣的書。本書與王炳章之前出版的書籍可以說完全是不搭界的啊。王炳章在獄中,他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因為他被單獨關押嘛,所以在那種安靜的環境當中,他的思維達到的活躍程度和那種深邃的程度,應該說是我們很難想像的,特別是對一些文字有一些思考,我確實認為是獨步的。當然,我的眼界也可能也有限。因為我也看過一些周易方面的書,《聖經》我也比較熟悉,沒有看到過有人像他這樣去思考解釋。

我一開始看的時候,感覺可能是標新立異,感覺無非就是要寫出的東西和別人不一樣。但我再仔細看看,發現不是標新立異,是一種大憂患、大意識、大思考。這個大憂患是什麼啊?為什麼說是大憂患?這種憂患意識就是人類歷史,整個人類走到了一個拐點,在這個拐點上有幾本書影響比較大。如關於文明衝突的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它影響比較大。

再一個就是關於工業革命、工業文明完成後的現代文明導致福山提出“歷史終結論”。他認為現代化以前的歷史終結了。為什麼終結了?他認為是人類意識形態的進化的這條路走到終結了,是民主自由將作為人類的最後價值觀最終會形成和普及。福山應該說比亨廷頓要高了。亨廷頓的體系建構是不足的,但他批判比較多,特別是他對伊斯蘭教的威脅提出了一些警告,在這一點上,他是倍受批評吧,因為他這個意識形態,在美國的政黨和某些人是不接受。如果用這兩本書來比較一下,我個人認為王炳章這本書,比他們都高出來了。為什麼說是高出來了?因為他提出了解決人類正義的路徑,而不只是把視點落在民主化、自由化上。最後人類實際上類似現在歐盟這樣,似於一種無國界的大政府。但歐盟是人造的秩序,神諭憲法是來自神的本來秩序。他這本書的立腳點是在這個地方。

這樣他實際上又把麥克斯。韋伯(Max Weber)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超越了,因為韋伯的新教倫理加市場契約精神的現代化模式,被認為是到目前為止最好的治理模式。

從這個角度看,王炳章這本書也可以說是對以上三本書的精神實質的超越。這是一種基督信仰加自然契約的一種意識形態,是人類存續其間的普適規則,是元規則。那麼,從這三部書的角度我當時比較了一下,我就覺得這本書確實是一本大的書,是跨越國界的,它想解決的是一個普世規範,就是都能用的規範,這個都能用的規範來解決現在人類面臨的諸多大的難題。當然,這主要是一個思維模式,它與現實的實踐中間有一段距離。因為它是在神與人的關係下思考這個問題,就是說上帝的視角上思考人類問題,但是,它要往前走,應該說是沒有走向公平正義的前路。所以,這本書的整個內容都是回歸,回歸到哪裡?回歸到造物之初的自然契約和自然秩序,也就是元規則。可能有些人覺得不可思議,人類發展了這麼多年,又回歸到自然秩序和自然契約。但實際上,造人之初那個秩序,無論是道德秩序,還是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應該都是最合適的,最好的。所以,這本書的核心就是回歸到自然正義,回歸到神所創造、所主宰的世界秩序。

楊憲宏:這樣,我請教炳武先生,《神喻聖經憲法揭秘》這本書大家可能會有一點疑問,就是說他 22 年來都關在監獄啊,那這本書是怎帶出來的呢?可不可以說明一下?

王炳武: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哥哥他在這本書上第一句話就是一開始就說神:我,一個神的僕人來到神的面前,我要把這本書描寫出來。所以他禱告,他每天都禱告,他有聖經在他的枕頭旁邊,他每天起來就禱告。這本書的誕生,姜先生也說了,是有點不可思議的,但是王炳章在監獄這段時間他就依靠神,依靠神給他的力量,他沒有很多的參考資料,他的參考資料都是在國內購買的,因為只限於在國內購買,他把我們現在看的聖經和易經兩個結合起來,他說聖經是神說給西方人的,易經是寫給東方人的,所以他就把這兩本書結合起來,那就代表現在的全世界的人,不管你是什麼宗教也好,不管你是什麼種族也好,都是最高的一個憲法書。所以我相信他能夠把這本書寫成功,是神在使用他,因為他謙卑下來,他靠著神的力量把這本書寫出來,所以真的也可以說是神的大能來把著我哥哥的手把這本書寫成。

其實我還想說一下,這本書最早是當時用中文寫出來的,後來在 3 年前的時候把這本書翻譯成了英文。大家可以想像中文讀這本書都比較難,所以你可以想像,當它翻譯成英文的時候,那就更難。所以我想提兩個名字,一個是郭國汀律師,他的英文程度相當好,他翻譯好之後,又請了一位加拿大英文教師審核校隊了一遍,這位女士叫 Susan Gmail,她是一位非常可敬的加拿人。這本書的意義就像姜先生說的話,它意義深遠,是值得閱讀的一本書。

ImageImage

楊憲宏:那麼,《神諭聖經憲法揭秘》這本書的出版,王玉華女士你們一直等待王炳章出獄,可是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好的消息,不過這本書先出版了。王炳章在監獄裡頭,他的精神世界都在這本書裡頭了。那玉華你怎麼看呢?這樣對你們家人是一個什麼樣的感受?

王玉華:這書的中文版是 2018 年出版發表的,當時在紐約的聖經博物館前面開了一個新書發佈會,參加的人包括吳倩女士、我的大姐王金環,還有其他一些人在這個聖經博物館前面開了一個記者會,同時把這本書捐給了紐約的聖經博物館保存。這次出版了英文版,我又讓我們的親屬再寄去兩本英文的也讓他們保存。這本書是我哥哥花了 10 多年的時間,他借著神的力量通讀了聖經,對聖經有了極深刻的研究和探討才寫出了這本書。我非常高興,姜先生還有吳女士審核編輯了這本書,它才得以出版。我也很欣慰。因為炳章他在監獄裡邊雖然不能再從事民運工作,但是他把自己的身心交給了基督耶穌,全身心地投入為祂作工,才寫出了這樣一個巨著。這本書超過百萬字,所以我也是感到他以此找到了一個心靈的依靠,一個精神上的寄託,所以他並不寂寞,也並不感到孤獨,因為他在他心裡,他是時刻與神同在的。

楊憲宏:是,這個可以說某種程度也描繪了在監獄中的一個思想的狀態。我們當然很難知道現在的情況,就如剛剛炳武說的,我們都要幾個月以後才知道他有沒有反應,或是他的環境是什麼。那我請教姜先生,對這樣的一本書,你也是基督徒,看到這樣的一本書的出版,你認為這本書的出版跟今天我們所面臨的這個世界的局勢是不是有某種程度的契合?

王炳章還是如同過去在 1980 年代,他特別敏感、特別關注中國民主運動的過程。那現在可以從他這本書看到的是,他其實還是一以貫之、始終如一對於中國民主的過程,因為這本書除了神域聖經這些內涵,還有跟易經的關係,跟中國文化的關係,到最後還是落實在憲法揭秘這幾個字,你可以說明一下,就說你的感覺,這個憲法揭秘,特別是揭秘的意義?

姜福禎:憲法揭秘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這個憲法,因為這個憲是天憲,是來自神的,來自《聖經》和《易經》,所以也說是易經憲法。整個憲法是怎麼運行的,它都有很詳細的說明,它有一個易經憲法週期表,實際上我們一看這個憲法週期表,我們就覺得它很像是一個羅盤,也像太極圖帶上各種要素,就是把四季,七十二物候都帶入太極圖。這是一個開放模型,它其實可以讓你帶許多東西,比如把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比如社會各方面的一些東西都可以帶進去。這個憲法的源頭,王炳章稱之為‘’造物者共識‘’。這個共識的追問是這樣:我們是誰造的?父母造的;父母是誰造的?追問到底,那個天和地不是你造的吧?那麼那是誰造的啊?總之有個造的吧。那麼這個造物者你承認吧?那好,那麼正是在這個基礎上,讓我們思考人類的問題吧。人類發展到現代,人類公不公平、正不正義,那麼就思考這些問題。實際上,他還是在 80 年代那個思想基礎上發展,事實上以前他談的是中國民主運動,這本書他談的不是中國民主運動了,而是整個世界、整個人類的大問題。那就是整個人類面臨什麼樣的問題,應該怎麼發展?當然這個發展趨勢是回到上帝給我們的萬法之源,上帝的自然契約:聖經憲法、易經憲法。

楊憲宏:中文版的比較早的時候就出版了,這一次英文版出版也在某種程度上告訴了我們炳章在監獄裡的生活,他的精神層面,那我們跟他一起分享。

今天非常謝謝三位。王炳武、王玉華,還有姜兄接受訪問,謝謝三位。

王炳武、王玉華、姜福禎:謝謝楊先生!

文字整理自臺灣中央廣播電臺“為人民服務”欄目楊憲宏時間

2025 年 3 月 15 日上传

本文转载自臺灣中央廣播電臺

2025年3月17日星期一

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关税生效,中美贸易战继续升级

 

美国阿肯色州斯普林代尔一家工厂的工人在检查鸡翅的质量。中国对鸡肉等美国农产品加征15%的关税。

美国阿肯色州斯普林代尔一家工厂的工人在检查鸡翅的质量。中国对鸡肉等美国农产品加征15%的关税。 SPENCER TIREY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中国政府周一开始对来自美国的多种农产品加征关税,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的最大海外市场。这是世界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贸易战的新一轮升级。
中国政府上周宣布了这些关税,那之前,美国总统特朗普自1月上任以来第二次提高对中国进口产品的关税。中国将对原产于美国的鸡肉、小麦、玉米等加征15%的关税,对大豆、猪肉、牛肉、水果等加征10%的关税。
中国政府表示,周一前已经发货并在4月12日前进口的货物将不受新关税的影响。由于大豆、小麦等农产品,尤其是玉米,往往是走海运,这意味着中国海关官员实际上要等到这些货物在周一或之后离开美国并抵达中国时才开始加征关税。
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目前正在举行年度立法会议,全国人大的发言人上周表示,特朗普的新一轮关税“干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中国政府还表示,15家美国公司将不再被允许从中国购买产品,除非得到特别许可,其中包括一家为美国军方提供无人机的制造商。中国政府还表示,将禁止另外十家美国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
特朗普认为,为了让美国重建工业部门,并为联邦预算创造税收收入,有必要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部分是制成品)加征关税。他已在今年2月初对几乎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了10%的关税,并在上周将加征的关税提高到了20%。他表示,这些行动的部分目的是向中国政府施压,让其减少合成类鸦片药物芬太尼流入美国。
特朗普上周二还对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产品加征了25%的关税,不过两天后,他突然对其中许多产品暂停了加征关税的做法。
他已对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价值约44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了20%的关税。他的行动把受影响的中国进口产品的平均关税提高到了39%,远高于八年前开始第一个任期时的3%。除对中国、加拿大、墨西哥的进口产品加征了关税外,美国对大多数贸易伙伴的进口产品征收平均约3%的关税。
美国北达科他州卡灵顿附近的玉米田。中国将对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加征15%的关税,对大豆、猪肉、牛肉、水果等加征10%的关税。
美国北达科他州卡灵顿附近的玉米田。中国将对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加征15%的关税,对大豆、猪肉、牛肉、水果等加征10%的关税。 DAN KOECK/REUTERS
尽管美中之间的贸易战最近已有几轮升级,但双方都已发出信号,他们也许对妥协持开放态度。中国商务部长上周对记者表示,他已向美国商务部长和贸易代表发出会面的邀请。特朗普上个月曾表示,“有可能”与中国达成新的贸易协议。
周一生效的关税并不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在最近几周对特朗普的贸易行动宣布反制措施。特朗普今年2月初对中国产品加征10%的关税后,中国曾表示将对从美国进口的天然气、煤炭、农用设备等加征关税。
但美国在这场贸易战中能打击的目标更多,因为美国从中国的进口远多于出口。这曾让美国在特朗普上次担任总统期间相对容易地在抵御中国反制措施方面占上风。
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周一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任何国家都不应征收额外关税。“关税战也好,贸易战也罢,都是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美方应该吸取教训,改弦易辙,”她说。
中国目前面临的国内经济问题比特朗普上次当总统时更严重。它正受到外国投资疲软、房地产泡沫破裂等经济问题的困扰。
尽管如此,中国仍有其他工具来应对不断发展的贸易冲突。中国以前曾降低过向美国出口商品的中国公司的税收,让它们对进口商降价,从而减轻美国关税的影响。
中国公司也已将产品的最终组装转移到了越南和墨西哥等国,美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近几十年来相对自由。但特朗普已试图弥补这一漏洞,威胁要对墨西哥产品加征关税
中国公司还试图利用所谓小额豁免规则”避免关税,美国对价值800美元以下的入关包裹免征关税。特朗普已试图打击这种做法,但事实证明打击行动执行起来很复杂,所以特朗普已基本上暂停了这项努力。

2025年3月16日星期日

“胆小鬼博弈”:特朗普政策或导致全球经济争端失控

 

安大略省蒂明斯的一家锯木厂。特朗普总统在谈到从加拿大进口木材时说:“我们不需要他们的任何东西。”
安大略省蒂明斯的一家锯木厂。特朗普总统在谈到从加拿大进口木材时说:“我们不需要他们的任何东西。” IAN WILLM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本周,特朗普总统第二次威胁要破坏与一个亲密盟友的贸易关系,因为后者在一场由他发起的贸易战中进行了报复——这种策略可能促成妥协,也可能导致经济争端进一步失控。
周四上午,特朗普试图迫使欧盟屈服,他在社交媒体上威胁称,除非欧盟取消对美国威士忌征收50%的关税,否则就要对欧洲葡萄酒和香槟征收200%的关税。欧盟征收这项关税是为了回应特朗普周三对全球钢铝加征的关税。
周二,特朗普对加拿大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威胁要将加拿大钢铝25%的关税加倍,试图以此让安大略省取消对卖给美国的电力征收的附加费。在特朗普本月对加拿大征收其他关税后,该省征收了这笔费用。
安大略省暂停征收附加费后,特朗普收回了他的威胁。
过去几周,特朗普主导了一场令人困惑、可能对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关税和关税威胁的来回交锋,他在全球玩一场“胆小鬼博弈”,试图让美国一些最亲密的盟友和贸易伙伴让步。
特朗普在发出关税威胁时全然不考虑经济后果,而且似乎越来越不顾及对股市的影响。周四,在特朗普威胁欧洲并在白宫重申他将征收高额关税后,标准普尔500指数再次暴跌。
周四,加拿大派出代表团前往美国,试图缓和贸易紧张局势。当被问及他是否会在加拿大问题上让步时,特朗普说:“我一点也不会让步。”
他说,美国不需要木材和能源等加拿大出口商品,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我们不需要他们的任何东西,”他说。
总统在与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会面时对记者承认,他的关税可能会造成“一点干扰”,但表示“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我们必须这样做,”他说。“不好意思,我们必须这么做。”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周四被问及市场波动和关税的经济影响时表示,白宫不担心“短期”问题。
“我们有我们必须拥有的战略性产业,”贝森特说。“我们要保护美国工人。”
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也警告其他国家不要对美国进行报复,他周四在接受彭博电视台采访时表示,特朗普可能会做出喜怒无常的回应。
“如果你让他不高兴,他也会做出不高兴的回应,”卢特尼克说。
卢特尼克说,英国和墨西哥等国家已经仔细研究了他们与美国贸易往来的方式。但对于那些以进一步征收关税作为回应的国家,“总统将以强有力的方式来应对,”他威胁道。
有待观察的是,其他国家是否会采取报复性征税措施,以及如果这样做,会有多少经济分歧演变成真正的针锋相对的贸易战。特朗普承诺将在4月对汽车和其他产品征收更多关税。
澳大利亚、巴西、英国、日本和墨西哥等国的政府选择暂时不进行报复,因为它们在尝试其他途径来缓和与特朗普的紧张关系。但中国、欧盟和加拿大都有不同的考虑。
这些国家的政府可能会受到国内政治选民的鼓励,奋起抵制特朗普的霸凌,或者,就欧洲和中国而言,其经济规模让它们有了底气。
一些欧洲官员表示他们不会屈服于压力。在周三的一份声明中,欧盟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洲需要采取行动“保护消费者和企业”,并将采取“有力但适度的”反制措施。
“我们不会向威胁屈服,”法国外贸部长洛朗·圣马丁在X上发帖说。他还表示,特朗普“正在升级他选择发动的贸易战”。
加拿大官员也普遍直言不讳地反对美国,政治过渡和加拿大即将举行的联邦选举可能会放大这种态势。
“如果你们打击我们,我们就会反击,”加拿大前财政部长克里斯蒂亚·弗里兰周四在接受CNN采访时说。她说,加拿大虽小,但在经济关系上它是有影响力的,因为它是美国目前为止最大的出口市场。
“对美国来说,加拿大是一个比中国、日本、英国和法国加起来还要重要的出口市场,”她说。“你们是发明了‘客户永远是对的’这句话的国家,而我们是你们最大的客户。”
特朗普可能是在赌其他国家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超过美国对它们的依赖程度。加拿大约80%的出口产品销往美国,而美国约17%的出口产品销往加拿大。
但由于欧盟和中国幅员辽阔,距离遥远,对美国买家的依赖程度较低。欧盟约20%的出口产品、中国约15%的出口产品销往美国。
周四,加拿大就特朗普前一天征收的钢铝关税向世界贸易组织发起了申诉。中国上个月就另一批关税提起申诉。但向世贸组织的申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象征性的姿态,因为美国已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内令该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失效
加拿大官员预计将在周四与卢特尼克会面,讨论贸易问题。欧盟一位发言人表示,欧盟贸易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周五将与卢特尼克和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进行会谈。

2025年3月15日星期六

人工智能大爆发后的监管命题:风险分类、路线分化与地缘政治阴影

 

Biomimetic robots mimic human expressions during the 2024 World AI Conference & High-Level Meeting on Global AI Governance at Shanghai World Expo Exhibition and Convention Center on July 7, 2024 in Shanghai, China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 Author,

如果说两年前ChatGPT的横空出世,掀起了全球AI浪潮,那么2025年初DeepSeek R1的发布与爆红,则真正让无数中国人第一次亲手触及了AI应用。

三月伊始,中国通用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Manus迅速崛起,成为该领域的新星。尽管伴随着“套壳”争议,但它仍颠覆了大众对AI的认知——不再只局限于对话框里的文字生成,而是能真正行动起来,在你的手机屏幕上自主操作。

Manus的爆火与争议,恰恰折射出AI发展已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日新月异”阶段:模型迭代、应用创新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普通用户的适应能力。这种飞速演进带来的不仅是惊叹,更是对潜在风险的深切担忧,监管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决策科学与管理信息系统教授谭寅亮向BBC中文指出,目前亟需监管关注的AI风险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深度伪造技术的滥用、个人隐私保护,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安全防护。

各国各地区虽已意识到AI潜在危害,并相继推出不同程度的监管措施,但这些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受访专家指出,监管面临两大关键难题:一是如何拿捏监管尺度,使创新与风险之间达到微妙平衡?二是在去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国际协调,以达成全球范围内对AI的有效监管?

“‘汽车’已经发明,所以要编交通规则”

小男孩与图片中的机器人食指相接。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每一次新技术的诞生,总伴随着新的风险。

汽车问世之初,交通事故随之而来,人类不得不制定限速规则、道路规范、安全标准,以求驾驭这项技术。然而,即便如此,全球每年仍有超过一百万人因交通事故而丧生。

今天,轮到人工智能了。

与汽车类似,AI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

联合国“AI For Good”(AI向善)项目创始人、物理学家莱因哈德·肖尔(Reinhard Scholl)对BBC表示,汽车发明之后,我们需要制定交通规则。AI的逻辑是一样的。

但AI的复杂性远超汽车。“人工智能内部算法复杂,推理过程呈现典型的黑盒模式,具有涌现性,”中国社科院学者张其仔和李伟在论文中指出。这意味着AI的输出结果难以预测,并可能产生“人工智能幻觉”——看似合理却违背常识的结果,从而引发误解、误判、误用,甚至误导决策与行动。

这种风险已经不再是理论上的假设,而是现实中的存在。

今年2月,BBC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包括OpenAI的ChatGPT、微软Copilot和谷歌Gemini在内的多款AI引擎,在生成新闻摘要时出现了“显著的不准确性”,甚至扭曲了原有内容。研究发现,这些AI助手对新闻问题的回答中,有51%存在重大问题,其中19%的引用内容出现事实错误,如错误的数据、日期或陈述;另有13%的内容被篡改或根本不存在于原文中。

BBC强调:“无论是电视、广播、数字平台还是AI助手,观众必须能够信任新闻内容的准确性。社会运转依赖于对事实的共同认知,不准确和扭曲的信息可能带来切实伤害。当这些错误信息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其危害更会被无限放大。”

不仅如此,更具破坏性的DeepFake技术,也已成为现实威胁。通过AI换脸生成色情视频,对名人乃至普通人的名誉和隐私造成严重侵犯。在韩国,这一问题已演变为严重的社会危机。

肖尔进一步指出,更令人担忧的是,人工智能降低了恶意使用技术造成伤害的门槛。“理论上,物理学家知道如何制造核弹,但实际操作却极为困难,”他说,“但如果有人想利用人工智能设计生物武器,他们甚至无需掌握太多专业知识。如果利用AI作恶变得足够容易,总有人会去尝试。”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谭寅亮总结道:“人工智能应用于人类社会,最核心的是守住伦理底线,唯有如此,技术与社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

机器人在上海人工智能博览会上踢足球。

图像来源,BBC/JOYCE LIU

中美欧的监管差异

作为AI技术的主要国家和市场,中国、美国和欧盟在AI监管上的态度和步伐截然不同。

步伐最快的是欧盟——作为全球首部全面监管人工智能的法规,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已于2024年8月1日正式生效,其中各项规定将会分阶段实施。

欧盟对AI治理的关注自2018年以来一直在发展,当时欧盟委员会设立了一个专家组,就AI问题向委员会提供建议并起草AI伦理使用和发展指南,由此产生了《AI法案》。该法律的主要理念是基于AI对社会造成伤害的能力来进行监管:风险越高,规则越严格。

比如,对“基本权利构成明显风险”的AI应用将被禁止,例如那些涉及处理生物识别数据的应用;而被视为“高风险”的AI系统,如用于关键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保健、执法、边境管理或选举的系统,将必须遵守严格的要求;最后是低风险服务,如垃圾邮件过滤器,将面临最轻的监管——欧盟预计大多数服务将属于这一类别。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谭寅亮评价,欧盟的监管体现了重视公民权利、隐私和数据保护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受到其立法惯性的影响,但可能会限制市场的灵活性和创新速度。

美国副总统J.D.万斯(共和党)于2025年2月11日在巴黎大皇宫举行的人工智能(AI)行动峰会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美国副总统万斯警告不要过度监管AI,称这样做将扼杀这个新兴产业部门。

监管最松的则是美国。目前几乎没有直接针对AI的联邦法规。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甚至试图进一步消除监管障碍,以促进美国开发的生成式AI和通用AI成为世界领先。

在2025年2月11日巴黎举行的AI峰会上,美国副总统万斯警告不要过度监管AI,称这样做将扼杀这个新兴产业部门。他还暗示其他国家监管AI的努力旨在阻碍美国AI发展,他表示,“一些外国政府正考虑紧缩对美国科技公司的管控。”

克兰菲尔·萨姆纳律师事务所的一篇报告认为,鉴于这种倾向,在不久的将来美国出现联邦监管制度似乎不太可能。然而,许多州已经介入并开始制定特定于州的AI法律和法规——2024年的近700项立法提案包含了与AI相关的要求,其中100多项已经通过。

“美国的监管方式可能有利于创新和技术突破,但可能会牺牲部分隐私和安全性。”谭寅亮认为,美国的自由市场传统强调个人主义和最小政府干预,这些都促使美国在AI监管上更侧重于市场的自我调节和技术创新,主要以倡议性文件和分散监管的方式来面对。

中国对AI的监管强度则处于两者之间,一方面,中国AI监管尚未立法,但出台了一个暂行管理办法;另一方面,人大常委会把对AI的立法列入未来规划。

中国现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与一些其他中国互联网管理法规配合,主要规定包括:提供者应当依法承担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责任,履行网络信息安全义务;涉及个人信息的,依法承担个人信息处理者责任,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提供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应履行算法备案和变更、注销备案手续。

“中国对AI的监管呈现出包容审慎的态度,采取先行先试的方式,在实践中摸索有效的监管路径,”谭寅亮认为,中国采取了一种平衡的监管策略,既注重产业发展又强调风险管理,在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注重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此外,英国则在AI监管上出现立场转变。现任首相基尔·斯塔默宣称英国将采取比欧盟更积极的AI发展策略。尽管支持前政府成立的AI安全研究所,但他暗示保守党可能在AI安全问题上过度谨慎。前首相苏纳克曾警告人类可能失去对AI系统的控制,而现政府主张“先测试理解,后适度监管”。

跨国监管的愿景与挑战

2023年11月召开的人工智能安全峰会。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关于AI安全的国际间讨论还未产生实质性合作。

当前,国际社会正逐步通过国际组织、多边峰会、区域立法等途径,在AI全球治理的原则共识上取得了进展。

然而,各国步调不一,使跨国合作变得异常艰难。

事实上,早在ChatGPT爆火之初,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便召集安理会专项会议,警示AI风险。从网络攻击到核武关联,从技术故障到虚假信息泛滥,他直言“不作为就是渎职”。随后,联合国迅速成立由政商学界专家组成的“人工智能高级咨询委员会”,并发布了首份全球AI监管建议。

今年2月11日,包括中国、法国、印度、欧盟在内的6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上签署了《关于发展包容、可持续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与地球的声明》。但美国和英国缺席。

期间,不断有声音质疑国际间监管AI是否现实可行。

维基百科创始人威尔士(Jimmy Wales)公开表示:“让联合国去监管AI,就像让它监管Photoshop修图软件一样荒谬。”

不过,对于理想的监管路径,谭寅亮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认为,政府应采用动态平衡策略,避免监管滞后或过度干预。通过分层分段监管、沙盒机制和多方协作,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为技术创新留足灵活空间。此外,还需建立对AI数据的动态监测反馈机制,以便在技术快速演进中及时调整政策。

2025年2月16日:在中国江苏省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5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展览会上,工作人员带领机器犬进行展示。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对于理想的监管路径,有中国专家认为,政府应采用动态平衡策略,避免监管滞后或过度干预。

地缘政治同样影响着AI监管的可行性。拥有45年AI研究经验的IBM沃森系统前负责人皮埃尔·哈伦(Pierre Haren)向BBC直言:“全球监管注定失败。”他指出,一些国家根本不会接受这些规则。“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朝鲜和伊朗这样的不合作国家的世界里,”哈伦说,“他们不会承认围绕人工智能的监管。你能想象伊朗一边寻找摧毁以色列的方法,一边关心AI监管吗?”

而伊朗、朝鲜恰恰是核武器扩散问题上的焦点区域。事实上,已经有不少讨论认为,对于AI的国际监管,应该仿照对于核技术的监管。

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阿尔特曼曾公开提议建立一个类似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AI监管机构,负责检查系统、进行审计、测试安全标准,并限制高级AI技术的部署。他认为,这种机构可以专注于降低“存在性风险”,同时允许各国在其他问题上保留自主权。

尽管IAEA模式被广泛讨论,但其在AI领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AI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超核能,现有机制可能无法及时响应。此外,全球政治分歧日益加剧,可能阻碍统一标准的达成。

即便如此,谭寅亮依然保持乐观。他坦言,人工智能发展中待解的问题可能远超人类现有认知,但相信人类智慧能够在多样性中尊重差异、寻求共识,并最终引领我们走向全球合作治理的未来。

拜登时代主管AI监管框架设计的阿拉蒂·普拉巴卡尔(Arati Prabhakar)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如果我们认真思考未来摆在眼前的任务——应对气候危机、提升民众健康与福祉、确保孩子们获得良好教育,让劳动者掌握新技能……很难想象不借助人工智能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在她看来,监管应该被视为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权利,换言之,监管Ai确实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必要举措,但更是实现上述伟大愿景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