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约全书】Holy Bible, Chinese Union Version (GB), Textfile 20010201.

“人类需要独处” 为何独自一人能让你更快乐?

从独自过日子的宁静到充分拥抱单身生活的自由,独处(solitude)可以是一种充实的体验——这一哲学正由新一批书籍热情推崇。 在德国名导温德斯(Wim Wenders)的近期电影《完美日子》(Perfect Days)中,主角是一位东京公厕清洁工,独自在时光中悠然度日:浇灌植物、...

2025年7月1日星期二

“人类需要独处” 为何独自一人能让你更快乐?


从独自过日子的宁静到充分拥抱单身生活的自由,独处(solitude)可以是一种充实的体验——这一哲学正由新一批书籍热情推崇。

在德国名导温德斯(Wim Wenders)的近期电影《完美日子》(Perfect Days)中,主角是一位东京公厕清洁工,独自在时光中悠然度日:浇灌植物、静心冥想、聆听音乐、沉浸书香。随着剧情推展,更多角色逐渐登场,但对许多观众而言,影片初段的独处时光才是真正的“完美”。BBC影评人尼古拉斯·巴伯(Nicholas Barber)将这影片片段形容为“对极简生活宁静的冥想”,深深触动人心。

无怪乎此,关于独处的深思与正面观点,正日益占据我们的萤幕、书架与手机,从博客到席卷抖音的短片。

如今,似乎是独处的最佳时机。过去数年,多部探讨独处主题的书籍相继问世,且更多作品即将推出。《独处:独自一人的科学与力量》(Solitude: The Science and Power of Being Alone)与《独处:打造属于自己的非凡人生》(Solo: Building a Remarkable Life of Your Own)于2024年上架,尼古拉·斯洛森(Nicola Slawson)的《单身:依自己的方式活出完整人生》(Single: Living a Complete Life on Your Own Terms)则于今年二月出版。上个月,艾玛·甘侬(Emma Gannon)备受期待的小说《一人之桌》(Table for One)面世;甘侬以质疑传统成功与生产力观念的非虚构写作闻名西方书市,如今她转向重新审视现代关系,透过一位年轻女子在独处中寻获喜悦,而非依赖伴侣的爱情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

此外,今年稍后,两本自助指南《独处的喜悦:在过度连结的世界中重新与自己相连》(The Joy of Solitude: How to Reconnect with Yourself in an Overconnected World)与《独眠的喜悦》(The Joy of Sleeping Alone)也即将出版,同时还有丹尼尔·施瑞伯(Daniel Schreiber)的《独自一人:关于独居生活的反思》(Alone: Reflections on Solitary Living)英文平装版,该书原于2021年在德国出版。

Wim Wenders's 2023 film Perfect Days was praised for its meditative study of a man's solitary but content existence (Credit: Courtesy of NEON)

图像来源,COURTESY OF NEON

独处不再负面

这波新兴书籍充满敏锐观察与实用建议,不仅致力于消除对独处的污名,更积极阐述其益处与乐趣。如此强大的出版浪潮,对于经历过新冠疫情并听闻甚至亲尝所谓“孤独流行病”(loneliness epidemic)滋味的人们而言,乍看或许令人意外。

事实上,这个词汇由2023年时任美国公共卫生署长维韦克·穆尔蒂(Vivek Murthy)推广开来。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独处的喜悦:在过度连结的世界中重新与自己相连》一书的作者罗伯特·科普兰(Robert Coplan)指出:“疫情后,孤独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原因显而易见。”由于对孤独影响的担忧,独处也遭致了一些负面标签,科普兰形容这是“连同洗澡水一起把婴儿泼出去”的误解。

如今,关于独处的论述正逐渐自我修正。

科普兰强调,孤独与独处之间的区别至关重要,许多作者也呼应这一观点。记者希瑟·汉森(Heather Hansen)表示:“孤独对某些人而言是严重且有害的问题,但它是一种主观状态,与出于积极理由主动选择的独处截然不同。”汉森于2024年与内塔·魏因斯坦(Netta Weinstein)及阮翠薇(Thuy-vy T Nguyen)合着《独处:独自一人的科学与力量》。她观察到,大众媒体长期以来不断渲染我们的孤独感;然而,作为对这一叙事的反击,她说:“人们开始反思自身生活,意识到他们因各种益处而选择独处。”

“我认为自疫情以来,我们已能清楚区分孤独与主动选择的独处。”艾玛·甘侬向BBC说道。她同时也是“慢活”(slow living)的积极倡导者。疫情的极端情境——要么与亲人长时间共处一室,要么数月与外界隔绝——让我们准备好展开更细腻的对话,探讨孤立与愉悦独处的差异,甘侬强调。

事实上,在这些适逢其时的对话中,Z世代与千禧世代正重新审视浪漫关系,热情拥抱单身生活,同时谨慎反思人际关系的整体价值。

作家甘侬

图像来源,PAUL STORRIE

图像加注文字,甘侬以质疑传统成功与生产力观念的非虚构写作闻名西方书市,如今她转向重新审视现代关系,透过一位年轻女子在独处中寻获喜悦,而非依赖伴侣的爱情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

甘侬女士的新书或许是虚构方式描写一位年轻女子重新投入与自身的关系,但对许多读者而言,这与他们对抗日益被视为过时的“安定下来”社会期望的挣扎真切共鸣。根据2023年美国一项调查,五分之二的Z世代与千禧世代认为婚姻是过时的传统;在英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仅略过半数的Z世代男女预计会步入婚姻。

今年四月,一段抖音影片席卷网路,获得超过百万点赞与近37,000则评论,展现了一位男性对独居女性的观点,特别是那些乐于独处的女性。许多女性认为这番分析“精准无误”,并热切表示共鸣。英国作家尼古拉·斯洛森(Nicola Slawson)对此并不意外,她的著作《单身:依自己的方式活出完整人生》源自其广受欢迎的Substack专栏《The Single Supplement》。她告诉BBC:“过去十年来,英国独居人口稳步增长。”这一趋势推动了文化转向,单身生活逐渐被接受,强调“自由与独立,特别是对家庭责任的拒绝,因为女性意识到,她们无需再忍受前几代人被期望承受的事物。”

然而,西方对独处的文化迷恋由来已久。

数世纪以来,许多艺术家致力捕捉独处之美——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杰作《雾海漫游者》(约1817年,现藏于德国汉堡美术馆),到20世纪美国艺术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笔下孤独的都会人的画像。在2022年纽约惠特尼博物馆的霍普回顾展评论中,《纽约客》指出:“他呈现的城市生活无不透着孤立与疏离,但这些看似孤独的画面却丝毫不显阴郁,反而带有骄傲的独立自主(self-reliant)之美。”

丹尼尔·施赖伯(Daniel Schreiber)认为,独居与感到孤独之间的关联向来被高估了:“社会如今更能理解,浪漫爱情并非唯一的生活模式也非必须追求的目标,”他补充道,“生活方式多样,未必要遵循传统的浪漫关系。”

在《独立:打造属于自己的非凡人生》中,自称“单身汉”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市场与心理学教授彼得·麦格劳(Peter McGraw)热情地阐述相似观点。他说:“关于单身生活的迷思甚多,人们也未能理解婚姻的发明初衷——多半是为了商业安排,”

“坦白讲,浪漫喜剧、情歌与珍·奥斯汀小说传递的讯息——我们需要伴侣才能圆满——并未得到数据支持。”他援引《独立》中的多项长期研究显示,即使婚姻初期幸福感激增,却难以持久。

即使在伴侣关系中,传统惯例亦可被打破,以争取更多独处时光,正如《独眠的喜悦》所倡导。该书作者、瑜伽与冥想教师辛西娅·扎克(Cynthia Zak)注意到,许多女性更偏好独眠,而非与伴侣同床共枕。她因此以西班牙语撰写此书,推崇“更多空间来表达我们的需求与感受,更多机会放下恐惧与限制信念,以及更多选择的自由。”

如何优雅地享受独处?

若独处与独自行动日益普遍,且不再蒙上污名,那么我们该如何充分享受独处呢?

各方一致认同的关键在于找到独处与社交的健康平衡,并确保独处是主动选择,而非被迫。汉森(Heather Hansen)向BBC说:“独处成功的最大指标,是个人选择这段时光,相信其中蕴含重要且有意义的价值。”她将独处比喻为“中性的雕塑黏土,可塑造成我们想要的任何模样。”

麦格劳则说,独处时最好避免“躺在床上抽电子烟、点外卖”的无为状态。他建议将独处时光投入创意追求与适合独享的活动:散步或跑步、在咖啡厅观察路人、参观博物馆,“随心所欲地细细品味,或快或慢”。

他更具体提议:“泡在浴缸里聆听维瓦尔第的音乐”,或报读线上课程。

对单身者而言,斯洛森建议积极拥抱潜在的幸福独处,而非等待其结束。“我曾习惯推迟行动,等待‘安定下来’或找到伴侣,但你必须活出当下的生活,尽可能从中找到喜悦,而非觉得自己一直身处等待室,等候人生的开启。”

当社会压力袭来时,麦格劳则向大家建议:“不要顺从任何既定的思维模式或脚本。幸运的是,如今已有一套全新的选择剧本。”

2025年6月30日星期一

中国挑战美元世界主要货币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周三在陆家嘴论坛上发表演讲。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周三在陆家嘴论坛上发表演讲。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周三,中国央行行长略述了一个建立在多种主要货币而非单一美元基础上的全球货币体系,此举是中国政府加强削弱美元主导地位努力的一部分。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对国际货币体系依赖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存在的潜在危险做了多方面的批评。
潘功胜列举了发行国际主导货币的国家的财政和监管问题给世界带来的风险,这是在隐晦地提及美国。
他说,这些问题“会以金融风险的形式向全球溢出,甚至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
特朗普政府已表示要让美元贬值,以提高美国出口产品对海外买家的吸引力。美元今年已显著走弱,对欧元汇率已下跌了11%。
虽然美元走弱会有助于缩小美国的贸易逆差,但在联邦预算赤字不断增长之际也可能增加美国政府的借贷成本。
中国一直让人民币与美元紧密挂钩。这意味着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也在随着美元走弱,让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在其主要贸易伙伴——欧洲及其他地区更有竞争力。
广州的一个服装工人社区。中国政府正在强调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提升人民币在全球的地位,而不是帮助消费者。
广州的一个服装工人社区。中国政府正在强调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提升人民币在全球的地位,而不是帮助消费者。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美元目前仍是全球贸易中最主要的结算货币,包括涉及中国的贸易往来,其次为欧元。近年来,虽然人民币的使用有所增加,但在国际贸易中仍处于次要地位。
潘功胜警告称,拥有国际主导货币的国家在地缘政治冲突中难免会不公平地将其“武器化”。中国与俄罗斯、伊朗,以及朝鲜关系密切,一直反对美国旨在切断这些国家商业往来的制裁措施。
中国几乎包揽了伊朗全部的石油出口,以及俄罗斯油气出口的大部分,这些交易通过中国的小型银行和公司进行,基本上不需要用美元结算。
美元的强势地位部分来自于它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广泛使用。银行体系长期依赖以美元为中心的传统结算流程,其中某些环节至今仍在使用传真机。潘功胜把批评的矛头对准这些安排,呼吁在跨境支付体系中更多地使用新兴技术,包括中国的数字人民币。那可能会让尝试使用非美元进行国际贸易变得更容易。
潘功胜的演讲是在周三上海陆家嘴论坛的开幕式上发表的,致辞的还有其他中国高层官员。该论坛被视为中国金融政策制定者和高管们的年度主要聚会。
在推动人民币成为美元替代品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巨大障碍。其中最为突出是持续扩大的巨额贸易顺差。因此,在境外流通的人民币中,很大一部分通常用于购买更多的中国商品或偿还欠中国的债务。
此外,中国严格限制人民币的跨境流动。目的是防止国内企业和家庭把储蓄转移到其他国家,寻求资产保值或更高投资收益。但这类限制也导致人民币难以成为外国投资者有效的价值储存工具。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说服了多个发展中国家在对华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中国并不是在西方意义上让人民币全球化,而是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将其纳入到贸易结算、支付系统以及国家间关系中来,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国家之间,”欧亚集团新加坡办事处的中国经济学家王丹说。
潘功胜在周三的演讲中只字未提中国消费者面临的财务困境。陈吉宁也没提这个问题,他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论坛上发表了开幕词,重点讨论了中国金融行业在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方面起的作用。
政府控制的银行业已迅速增加了对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以及其他先进技术制造商的贷款。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已重挫消费者支出。
随着房价已下跌三分之一到一半,中国许多城市中产阶级的毕生积蓄大幅缩水。政府在2021年采取限购措施,着手解决持续了几十年的房地产投机泡沫问题后,房价开始暴跌。房地产投机泡沫曾导致许多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了高达20倍,让许多人买不起新房。
近期已出现了消费支出略有回稳的微弱迹象。今年5月份的零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4%,高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
这个数据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一发布的,但5月零售额增长主要是受家电等几类以国产为主的产品强劲表现所推动,它们纳入了政府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范围。

2025年6月29日星期日

核弹诱惑:美国轰炸伊朗核设施给无核国家带来的警示


去年在德黑兰街头看到的宣传画,画中有研制出该国第一枚高超音速弹道导弹的伊朗科学家。
去年在德黑兰街头看到的宣传画,画中有研制出该国第一枚高超音速弹道导弹的伊朗科学家。 ARASH KHAMOOSH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上次有国家挤进核武器国俱乐部已是近20年前的事情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用上周末轰炸伊朗三处核设施的做法,立誓关上这个俱乐部的大门。
特朗普先发制人的打击行动能否奏效还难以预测,因为打击和随后达成的脆弱的停火协议都是刚发生不久的事情,但一个阴影已经逐渐产生,那就是伊朗以及其他国家将从这件事中得出与白宫预期截然不同的结论:在一个充满威胁的世界,拥有核弹是唯一的防卫手段。
朝鲜是上一个拥核国家,它从未面临过这种打击。朝鲜多年抵制国际社会的弃核要求,其核地位现在已经难以改变。特朗普与朝鲜独裁者金正恩有过“友好的信件”往来,还见过两次面,均无功而返。反观伊朗的核问题,特朗普在对伊朗领导人做出新的外交姿态数周后,便出动了B-2轰炸机。
“伊朗获得一个小核武库的风险现在比上周的事情发生前更高了,”曾在奥巴马执政期间与伊朗谈判的军控专家罗伯特·艾因霍恩说。“我们可以料想,一些强硬派正在力主迈过拥核门槛。”
即使伊朗孤注一掷,它在制造核弹上仍会面临重重障碍,艾因霍恩说,尤其是伊朗知道,如果美国和以色列察觉到异常的话,将再次发动攻击。现在尚不可知处于孤立、削弱且混乱状态的伊朗领导人是否甘愿招致打击。
麦克萨尔科技公司周日发布的卫星图像显示了遭美国打击后的伊朗福尔多铀浓缩设施。
麦克萨尔科技公司周日发布的卫星图像显示了遭美国打击后的伊朗福尔多铀浓缩设施。 MAXAR TECHNOLOGIES, VIA ASSOCIATED PRESS
然而,核扩散逻辑的阴影已逼近,因为世界普遍认为拥核大国——美国、俄罗斯、中国——越来越不可靠,甚至欺负弱小的邻国。分析人士指出,从波斯湾和中欧到东亚,无核国家都在关注伊朗的困境,盘算着自己应该从中汲取的教训。
“朝鲜当然不后悔拥核之日,”克里斯托弗·希尔说,他曾是2007年和2008年与平壤谈判的牵头人,这些试图说服朝鲜放弃核武项目的谈判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希尔指出,核弹诱惑对美国的中东和亚洲盟友变得越来越大。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些盟友一直在美国安全保护伞的庇护下。但现在它们面对的是特朗普,这位总统认为联盟体系与他的“美国优先”愿景格格不入。
“对于所谓美国核保护伞的假设,我会持极其谨慎态度,”希尔说,他曾在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当总统期间出任驻韩国、伊拉克、波兰以及塞尔维亚大使。“像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国家已在质疑,美国是否还靠得住。”
尽管新上任的总统李在明已誓言改善与朝鲜的关系,但韩国支持发展核武器的人越来越多。2023年,美国总统拜登与韩国签署了一项让该国更多地参与美国核项目的协议,部分是为了防止韩国政界人士和科学家推动发展本国核武能力的努力。
平壤民众观看政府发布的火箭发射视频,据称发射时间为2017年。
平壤民众观看政府发布的火箭发射视频,据称发射时间为2017年。 KIM WON-JIN/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在日本,公众受1945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遗留下来的影响,长期以来支持裁军。但在日本国内已开始辩论是否效仿部分北约国家,在本土部署美国核武器。前首相安倍晋三曾声称,如果乌克兰保留了一些苏联时代的核弹的话,或可免遭俄罗斯的入侵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在俄乌战争早期威胁使用战术核武器,迫使拜登政府在如何积极地武装乌克兰军队上有所犹豫,也加深了人们对其他修正主义大国可能利用核讹诈恐吓邻国的担忧。
外界从乌克兰身上学到的教训最终可能是,“如果你拥有核武器,留着它们。如果你还没有,就去争取,尤其是当你没有美国这样的强大盟友作为你的捍卫者,而且你与一个大国存在可能导致战争的争端时,”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的分析师布鲁斯·里德尔和迈克尔·奥汉隆在2022年写道。
美国的盟友沙特阿拉伯是伊朗的主要竞争对手,它对德黑兰的核野心保持着高度警惕。专家们说,如果伊朗确实获得了核武器的话,沙特会感受到发展核武器的巨大压力。美国虽以民用核计划援助安抚沙特,但相关谈判被色列在加沙对哈马斯发动的战争所打断。
然而,尽管外界普遍预测会出现地区军备竞赛,但这种情况还未发生。专家们表示,这既是防扩散政策成功的证明,也折射出拥核这条路不好走。
中东是拥核梦想破灭的混乱之地。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的核项目都已被外交、制裁或军事打击终结。作为警示案例,利比亚的结局也许最让人记忆犹新:穆阿迈尔·卡扎菲在2003年放弃了他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八年后,北约支持的军事行动推翻了他的政府,卡扎菲从一个水泥管道里爬出来后,被他的人民殴打枪杀
乔治·W·布什总统视察利比亚交出来的部分材料,摄于2004年。交出这些材料是利比亚同意放弃核武器和导弹计划的一部分。
乔治·W·布什总统视察利比亚交出来的部分材料,摄于2004年。交出这些材料是利比亚同意放弃核武器和导弹计划的一部分。 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伊朗的战略是,在积极进行铀浓缩的同时不制造核弹,但这个战略最终也未能保护它。
“如果有人正在把伊朗视为一个案例的话,特朗普已向世界展示,伊朗的战略不能保证你免遭军事打击,”布兰迪斯大学教授加里·萨莫尔说,他曾在奥巴马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参与军控谈判工作。
萨莫尔说,讨论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的打击会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考量还为时过早。“这次结局如何?”他问道。“是达成协议?还是伊朗继续致力于发展核武器?”
研究核扩散问题的专家天性谨慎。但有些人试图从上周发生的事情中找到一线光明。艾因霍恩说,特朗普兑现了他要对希望拥核的伊朗进行轰炸的威胁,这给面临核威慑焦虑的美国盟友们递上了定心丸。
“莫斯科方面、平壤方面,还有北京方面,”艾因霍恩说,“他们不仅见识到了美军的作战范围和实力,也注意到了这位总统有使用那种能力的意愿。”

2025年6月28日星期六

中国规划在英国伦敦建“超级大使馆” 争议背后的四大看点

 

伦敦前皇家铸币厂外一名示威者举起反对中国“超级大使馆”的标语牌(14/6/2025)

图像来源,IN PICTURES VIA 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中国于2018年购入前皇家铸币厂作为新驻英大使馆选址,之后争议不断。

中国选址位于伦敦市中心东侧的前皇家铸币厂(Royal Mint Court)为其新的大使馆,选址多时尚未动工,但有关这个“超级大使馆”的争议不断,据报美国进行插手及随着英国中央政府接管规划审批,相关争议再次回到公众视野。

6月8日,英国报章传来华盛顿的消息称,白宫以通讯安全为由,向唐宁街10号过问中国大使馆一事,称“深感忧虑”。

英国中央政府2024年10月从伦敦地方接管了跟中国新使馆相关的城市规划审批工作,最新给出了“秋季定夺”的说法。最终结果如何,似乎难以提早定论。

BBC中文梳理的争议背后的四大看点。

中国“超级大使馆”计划争议始末

伦敦前皇家铸币厂一角(6/12/2025)

End of 热读

约在1877年,英籍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在伦敦的副手金登干(James Duncan Campbell)租用波特兰坊楼房,供大清驻英公使馆设馆之用。之后,中国国民党与中共政权先后承租,用作中国使馆。

2013年,有消息说中国有意在伦敦选址建造一个新的大使馆,时任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解释说,现有馆舍虽历经多次改造,但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中国外交的要求。最终中国政府决定属意购入位于著名伦敦塔(Tower of London)对面,建于1809年的皇家铸币厂原址,涉及金额达2.55亿英镑(3.47亿美元;22.02亿元人民币;103.06亿元新台币)。

2018年5月18日,皇家铸币厂原址原房东——房地产企业Delancey与LRC集团——向中国政府交割(交吉)房产。中方使馆其后委任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起草改建方案,并向大使馆新址所在的伦敦塔村(哈姆雷特塔)自治市议会(Tower Hamlets Council)递交规划申请。

地图:中国驻英国“超级大使馆”与周边地区

根据相关规划申请文件,新大使馆工地外部总面积(gross external area)将近5.7万平方米(61.3万平方英尺),内部总面积(gross internal area)5.23万平方米,其中3.07万平方米为外交人员住宿空间,合共提供225个单位。

工程涉及对被列为二级历史建筑的斯默克楼(Johnson Smirke)与海员登记局大楼(Seaman's Registry)作翻修与局部拆卸重建,以及挖掘隧道连通馆内四座楼房。

一旦落成,新使馆不但会成为英国最大的外国大使馆,还将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外交设施。刘晓明在房产交割仪式上致辞说:“新馆舍无论面积还是外观,都与中国的大国形象十分契合。”

“我相信,在改造工程完成后,新馆舍将成为伦敦地平线上的新坐标,也是新时代中国在英国的一张新名片。”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院主任曾锐生教授对BBC中文指出,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现有馆舍不敷应用,实在需要更大的空间,而皇家铸币厂原址既有派头,而又价格便宜。

曾锐生教授说,中国大使馆人手中仅面向不同华人社团和中国留学生的专门工作人员便有十几人。

平面图:中国驻英大使馆新馆布局

2022年12月——时任保守党党魁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就任英国首相后不久——塔村自治市议会否决大使馆新址规划申请,中方无法动工改建。2024年8月——工党党魁基尔·斯塔默爵士(Sir Keir Starmer)赢得大选,就任首相后不久——建筑事务所再次向塔村议会提交申请。

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当时称:“重新提交的使馆新馆舍规划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英国建筑规划政策要求及各相关方意见,是一个高质量的方案。”

2024年10月,英国副首相兼地方发展、房屋及社区大臣安杰拉·雷纳(Angela Rayner)通知塔村自治市,中央政府“接管”(call in)有关中国新大使馆的规划申请审核。公函中并未提出接管理由,但英国政府官网介绍,房屋大臣只有在有关规划申请与英国国家利益有重大冲突,或申请本身具备全国重要性,才会行使规划法规所赋予的权力,接管申请审批。

按程序,房屋部规划检察署(Planning Inspectorate)委派规划检察官召开听证会,然后向房屋大臣安杰拉·雷纳提交报告,再由她作最终决定。

基尔·斯塔默爵士(左)与习近平(右)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见面(18/11/2024)

图像来源,PA MEDIA

图像加注文字,2024年11月,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爵士(左)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右)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出席G20峰会之际会晤,基尔·斯塔默爵士主动提及伦敦中国新大使馆问题。

同年11月19日,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首相基尔·斯塔默爵士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基尔·斯塔默爵士说:“当我们(8月份)通电话时,你提起了伦敦的中国大使馆大楼,我们随后已采取行动接管该申请。如今我们须遵循相关法律程序与时间表来走。”

同年12月9日,塔村自治市议会策略发展委员会通过决议称,假定塔村仍对中国大使馆规划案有审批权的话,将再次驳回中方申请,理由包括项目对区内居民和游客,区内历史文化遗产,警务资源与公路安全的影响。中国使馆批评塔村当局“并没有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专业部门的意见作出决定,令人失望”。

此后,规划检察官于2025年2月召开了为期一周的公听会,随后向房屋大臣安杰拉·雷纳提交报告。

美国为何要插手?

基尔·斯塔默爵士(右)与特朗普(左)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卡纳纳斯基斯G7峰会会场外展示英美贸易协定文件(16/6/2025)

图像来源,PA MEDIA

图像加注文字,英美两国领袖在加拿大G7峰会期间达成贸易协议。

6月8日,《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引述匿名美国官员称,白宫告诉唐宁街10号,美方因“我们其中一个最亲密盟友”给中方提供截取敏感通讯的“潜在途径”而“深感忧虑”,而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早已促请基尔·斯塔默爵士否决中国大使馆新馆的建设申请。

这篇报导称,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之前接获来自对中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成员的一份备忘录,当中指出原皇家铸币厂地下藏着“连接伦敦金融城”的“暗缆”(dark cabling)——意思是布局错综复杂或仍有未使用的光纤缆线网路。

《星期日泰晤士报》还称,这位美方官员针对仍在进行中的英美贸易谈判提出“隐晦的威胁”称:“美国预期一切决定都将把我们的国家安全利益考虑其中,并先获得专业反间谍人员建议并认可的详尽缓解措施。”

在野保守党前党魁施志安爵士(Sir Iain Duncan Smith)随即在英国国会下议院质询官员时,将中国“超级大使馆”计划描述为英方的“叩头计划”,并称中方近期屡被揭发破坏海底电缆和骇客攻击基础设施。

不久,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情报、国家安全与技术项目研究助理奥森·普斯扎塞里(Aosheng Pusztaszeri)在一篇博客文章中称,新使馆的地下设施有可能供中国国家安全部和公安部用作情报蒐集中心。

早在今年1月,英国报章《i报》就曾引述英国情报机关一份在2019年制定的报告指出同一论点,并指出原皇家铸币厂“十分靠近”三座主要数据中心,新址范围本身就紧邻着一座英国电讯(BT)电话机楼(电话交换局)。

地图:中国驻英新使馆靠近主要数据中心

5月下旬,也有报导指,央行英伦银行(Bank of England)与政府网络安全官员提出的类似警告,保守党籍 IPAC 创办人裴伦德(Luke de Pulford )同时透露自己到过华盛顿游说美方官员重视有关中国驻英新使馆所构成的光缆安全的问题。

英国皇家联合三军研究所(RUSI)资深副研究员彭朝思(Charles Parton)有超过20年从事中英外交经验。英国《卫报》( The Guardian)6月20日引述他说,“暗缆”的存在是个“大麻烦”。

“处理方法有两个:一是说,嗯,你不能用这块地;另一个就是给缆线改道。把电缆改道有多难?我还真不知道答案。”

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当时曾驳斥使馆将被用作间谍活动的指控,并称,“反华份子总是要诋毁、攻击中国”。对于破坏海底光缆和黑客指控,中国外交部曾称,中方一贯要求中国船只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且一贯坚决反对并依法打击黑客攻击行为。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曾锐生教授也质疑,若说中国试图窃听通讯光缆,除了选择原皇家铸币厂作为新大使馆馆址外,是否还有更多不容易被察觉的办法,例如在电缆经过的其他地段收购房产。

“所以你去反对中国新大使馆的选址,就是因为它的位置有战略价值,是个很值得怀疑的论述。”

航拍伦敦塔与伦敦金融城(19/6/2025)

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中国大使馆新馆选址对面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名册的古迹伦敦塔(图下方),不远即是英国首都两大财金枢纽之一——伦敦金融城(图后方)。

专门研究英国政治的英国雷丁大学讲师丁宏量博士也对美方向英方表达关切中国新大使馆选址抱有怀疑。

他说:“美国政府提出这事情,到底是真的很关心,想禁掉中国使馆的搬迁计划,还是其实它想要获得别的东西,而只是用这作为筹码去跟英国政府谈判?”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报导发表后,英国科学、创新及科技大臣彼得·凯尔(Peter Kyle)对天空电视新闻台(Sky News)称,政府将在规划审批过程中“认真对待”各界对中国新使馆的安全忧虑。

首相基尔·斯塔默爵士6月16日在前往加拿大出席七国集团(G7)峰会时说:“我们任何时候都会根据我们自身的国家利益,对任何问题采取行动,包括有关(中国)大使馆事宜。”

“无论作出任何决定,我们都将视乎我们对国家利益,小心平衡。”

基尔·斯塔默爵士在G7峰会与特朗普碰面后,特朗普签署核准了一份双边协议,允许移除部分美国对英贸易壁垒。中国使馆争议对英美贸易谈判的威胁似乎暂时得到解除。

中国“超级大使馆”规划为何遭抗议?

伦敦前皇家铸币厂外一名示威者举起反对中国“超级大使馆”用作监视活动的标语牌(8/2/2025)

图像来源,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移英港人”群体担心,新使馆将让他们与在英新疆维吾尔族、藏族异议人士更容易遭中共当局监控。

在英国中央政府宣布接管中国新大使馆的规划审批后,原皇家铸币厂外先后至少有四次反对使馆建设计划的集会,最新一次在6月14日举行。主办方称有3500人参加。

参与集会的除了本地居民外,也有台湾、西藏和新疆背景的,但主力是在中国《香港国安法》实施后移民英国的港人。前香港湾仔区议员张嘉莉便是其中一位。

张嘉莉向BBC中文表示,让他们不安的是包括中国“超级大使馆”的规划申请文件中并未说明为何需要建设大量住宿空间;新使馆一旦建成,也将意味着周边的闭路电视监控镜头将显著增多。

2023年初,中国驻葡萄牙大使馆曾因遭到周遭的里斯本居民投诉侵犯隐私,而将使馆周边的监控镜头拆除或更改拍摄方向。

在此之前,《卫报》曾引述示威者质疑,新大使馆或会被用作关押异议人士。据中国驻英大使馆网站介绍,波特兰坊现址内有一房间名为“孙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室”,那是1896年中国反帝制革命领袖孙中山被清政府外交官掳走,准备秘密押回前,将其收押的房间

伦敦波特兰坊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现址外貌(资料图片)

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伦敦波特兰坊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现址——从清朝租用至今的这个地点是孙中山《伦敦蒙难记》掳人风波真实发生的场所。

至于当地居民为何也反对新大使馆,BBC资助的地方民主报导服务(LDRS)曾报导,他们在提交塔村议会的意见书中也对监控镜头增加表达担忧,同时担忧该处会“变成一座堡垒,且可能成为恐怖份子的目标”。

张嘉莉说:“我想对香港人和其他受中共压迫的群体来说,如果英国政府容让中共在这个地点去建‘超级大使馆’,就是英国政府向中共示弱低头。这个是令我们最担心的。”

被香港国安警察悬红通缉的前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总裁钟剑华博士在抗议现场对《追新闻》说:“有前科嘛,曼彻斯特(中国领事馆职员)试过走出来扯烂示威物品、吓唬记者。”

2024年5月,英国引用《国安法》起诉三人,他们被指与香港驻伦敦经贸办(HKETO)有关,涉嫌骚扰在英香港异议人士。张嘉莉说:“那个也是让香港人很忧虑,究竟监控已经去到哪个程度呢?甚么时候我们被拿到的资讯会被用来对付在英国的大家呢?”

移英港人国际关系学者黄伟国博士对BBC中文表示,他也曾参与反对新大使馆的集会。他还注意到在审批规划的听证会上,中方似乎动员了许多亲北京华侨组织人员来发表“一式一样的意见”。

“这能看到中国对英国社会的渗透。”

伦敦前皇家铸币厂外几位香港移民举起反对中国“超级大使馆”用作监视活动的标语牌(14/6/2025)

图像来源,IN PICTURES VIA 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2025年2月以来的四场千人级别示威,主要都是香港移民参与,但也有在英藏人、新疆维吾尔人和台湾人等参与。

在6月19日的下议院辩论上,自由民主党影子检察总长班·马奎尔(Ben Maguire)表示他曾会晤另一位被香港国安警察悬红通缉的异议人士张晞晴,对方向他讲述了在伦敦怀疑被跟踪的情况。

马奎尔说:“中国‘超级大使馆’一旦建成,或会严重(提升)中国监视、恐吓和跨国镇压在伦敦香港活动人士的能力。”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曾锐生教授不认同潜在跨境镇压威胁是反对中国“超级大使馆”规划的理由。

他说:“做好功课,看看那些公开资料。中国大使馆里面有多少人是专责处理所谓侨务的?处理学生?为甚么大使馆会有这么多人?”

“这才是恰当的问题。”

《泰晤士报》曾报导,2020年中国在英国外交人员数目为116人,2010年是94人。移英港人媒体指出,新使馆计划建设大量住宿单位,意味着派到英国的外交人员还将大幅增加。

伦敦前皇家铸币厂外一名执勤警员举手指向示威者(8/2/2025)

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警方此前表达了对中国大使馆新馆外容易出现示威的担忧。

示威本身似乎成为了反对大使馆迁址的另一个理由。《伦敦旗帜晚报》(London Standard)6月9日发表透过《资讯自由法》获取的数字称,单是2月与3月份两次集会,便导致伦敦都会警察(Metropolitan Police;又称大伦敦警察厅或苏格兰场)额外支出警员加班费与车辆开销共34万余镑。

《晚报》称,若使馆建设规划获得批准,假设使馆门外每年将有约10场公众集会,则大伦敦警察厅要面对每年上百万英镑的警务成本。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并未对《晚报》的报导置评。

2024年12月,伦敦都会警察曾表达反对中国“超级大使馆”规划,但后来经警队内部评估后撤回反对意见。

一名警方发言人当时称,警方“持续向规划检察署表达关注,包括(新使馆)对周边道路的潜在影响”,并促请规划检察署进一步咨询伦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等利益相关方。

“超级大使馆”最终会成事吗?

英国副首相安杰拉·雷纳在国会下议院首相质询期间发言(18/6/2025)

图像来源,HOUSE OF COMMONS/PA MEDIA

图像加注文字,副首相安杰拉·雷纳将定夺中国大使馆规划是否过关。

规划检察官在6月去函塔村自治市议会时称,房屋大臣将于9月9日或以前公布决定。若英方否决申请,中方有否任何“B计划”、“B选址”,此刻外界一无所知。

在塔村议会当时称会再度否决中方规划申请时,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言人曾说:“为外交馆舍建设提供支持和便利是东道国的国际义务,我们希望英方履行此项国际义务。”

黄伟国认为,“超级大使馆”规划案最终被否决的机会是“一半一半”,而即使最终英方批出规划许可,都可能要面对司法挑战和舆论质疑。

前皇家铸币厂旁一座布满涂鸦的荒废办公室大楼(10/6/2025)

图像来源,IN PICTURES VIA 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曾锐生教授认为,批准中国“超级大使馆”项目上马有助于使馆选址一带发展。

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曾锐生教授说:“他(英国政府)为何不批准呢?除非美国施加特别大的压力,蛮不讲理,只要你批准我就攻击你,那就没办法了。因为英国要维持跟美国的友好关系,并无其他选择。”

前皇家铸币局自2013年起丢空至今。

曾锐生教授认为,重新发展该处能为周边的白教堂(Whitechapel)地区带来社区更新,对当地居民有利,“就正如九榆树的美国‘超级大使馆’一样,给九榆树地区带来了更新。”

他说,质疑中国使馆的职员规模才是合理,但这有可能给英方带来麻烦:英国在北京的驻华使馆实际上也在申请扩建——且被形容为日久失修,危在旦夕——目前同样被北京当局拦下。

“伦敦不批准中国扩馆,英国驻华大使馆一样不会让你去扩张。你去管,质问我的雇员都在干甚么,北京就每天都问你,你的职员都在干甚么。”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普斯扎塞里认为,工党政府可选择明确以国家安全理由否决中方申请,或撤回“接管”,交还塔村议会来否决。但无论循哪个途径推进,均势必让中英关系转趋紧张,打击基尔·斯塔默爵士重新加强与北京联系的努力。

财相蕾切尔·里夫斯1月份访问北京,签下了总值6亿英镑的中国对英投资协议。普斯扎塞里相信,一旦中国新使馆规划被否决,中方很有可能撤回,甚或冻结对英投资,打击正受滞胀与国债高企困扰的英国经济。

前皇家铸币厂外的围栏(资料图片)

图像来源,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塔村居民担心中国大使馆进驻将使原皇家铸币局“变成一座堡垒,且可能成为恐怖份子的目标”。

普斯扎塞里认为,工党对重启中国使馆建设持开放态度。虽然特朗普签署了核准部分英美贸易协定的文件,但不确定性仍在,基尔·斯塔默政府或许仍会因此选择加深对华贸易关系,然而这又将导致英国在美国面前更被孤立。

美国也有可能对英国施加“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压力。普斯扎塞里说,“胡萝卜”将是华府加以保证美英“特殊关系”将维持强劲,不受特朗普近期对欧洲与北约(NATO)的言语批评所影响,以及进一步削减对英货品关税和加大美国对英投资;“大棒”将包括在最后关头禁止英国向毛里求斯(Mauritius)租用设有美军基地的查戈斯群岛(Chagos Islands),和减少与英方分享外交情报。

然而,英国雷丁大学的丁宏量博士认为,唐宁街并不急于处理中国大使馆新馆的建设申请。

他对BBC中文说:“对于工党政府来说,这件事情绝对不是烫手山芋,因为它还有更多更糟糕的事情要去处理——国内经济问题多多,国际上跟美国的贸易战,还有得跟欧盟谈判‘脱欧’后新安排,要处理是否重新加强对欧盟关系。”

“中国大使馆这事情,我相信对于英国政府来讲,优先次序相当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