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约全书】Holy Bible, Chinese Union Version (GB), Textfile 20010201.

中国大陸工业机器人年安装量超过世界其他地区总和?

合肥一条汽车装配线上工作的机器人。中国的机器人公司与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行业的企业一样,都已从国家层面的推动中受益。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中国正在以远超其他国家的速度制造和安装 工业机器人 ,美国则远远落后,位居第三,这使中国在全...

2025年9月30日星期二

AI冲击下的印度科技裁员,或将令中产阶级梦碎

 

画面中可见印度某软体公司的员工坐在电脑萤幕前。一位身穿白色库尔塔(传统长衬衫)的女性明显地出现在画面中央,左右两侧则是男性同事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像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这样的企业,依赖廉价的技术劳动力,为全球客户以低成本开发软体
    • Author,

印度引以为傲的软体产业,正在面临一个重大的清算时刻。

该国最大的私营部门雇主——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简称 TCS),也是印度最大的IT服务公司,已宣布将裁减超过1.2万个中高层管理职位,约占公司总人力的2%。

这家总部位于孟买的软体巨头,雇用了超过50万名IT员工,被视为印度2830亿美元软体产业的商业信心风向标。它构成了该国白领正式就业的支柱。

TCS表示,这项决定是为了让公司“为未来做好准备”,因为它正在投资新领域,并将在传统商业模式遭遇剧烈颠覆的情况下大规模部署人工智能(AI)。

像TCS这样的公司,数十年来一直依赖廉价的技术劳动力,为全球客户以较低成本开发软体,但这一模式已被AI所颠覆——AI令许多任务自动化,客户也不再仅仅追求人力成本节省,而是要求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TCS在声明中表示:“我们已经展开了多项再培训和重新部署的计画,将会‘释出那些无法有效部署的员工’。”

人力资源公司“团队租赁数字公司”(TeamLease Digital)执行长妮蒂·夏尔玛(Neeti Sharma)向BBC表示:“在IT公司中,管理人员正在被裁撤,而实际执行工作的员工则被保留,以优化人力结构并提升效率。”

她补充说,在AI、云端运算、数据安全等新兴科技领域的招聘“出现了大幅上升”,但这种增长的速度仍远不及裁员的速度。

专家指出,TCS的公告也凸显了印度软体产业中严重的“技能错配”问题。

随着生成式AI快速提升生产力,“这场技术转变正迫使企业重新评估人力结构,并分析是否应将资源转向能与AI能力互补的职位,”格兰富通印度(Grant Thornton Bharat)经济学家里希·沙阿(Rishi Shah)这样向BBC表示。

据产业组织印度国家软体与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资讯,印度到2026年需要100万名AI专业人才,但目前具备AI技能的IT专业人员甚至不到20%。

尽管科技公司在提升技能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急于为未来培养一批AI人才,但那些缺乏必要技能的员工正被迫离开。

这张图片是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位于孟买的总部。这是一栋装饰华丽的殖民时期建筑,采用褐色石材建造,主入口两侧挂有金色铭牌,分别写着‘TATA’与“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塔塔咨询服务公司)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据一项评估称,印度到2026年将需要100万名AI专业人士

据全球投资银行杰富瑞(Jeffries)看来,除了AI带来的结构性转变外,TCS的声明也“反映出印度IT产业面临更广泛的成长挑战”。

杰富瑞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自2022财年以来,整体净招聘表现疲弱,主要是因为需求前景长期放缓。”

美国是印度软体巨头收入的一半来源,但对IT服务的需求已受到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影响。

虽然关税主要针对实体商品,但分析师指出,企业在重新评估关税不确定性及其全球采购策略时,正暂停非必要的IT支出。

杰富瑞指出,AI采用率上升也促使美国企业要求降低成本,迫使人力密集型IT公司以更少员工运作。

这些影响已开始波及班加罗尔、海得拉巴与浦那等城市——这些都曾是印度IT繁荣的中心。根据一项评估,去年该产业约有5万人失业。印度前六大IT服务公司在员工人数净增加方面也下滑了72%。

班加罗尔市的空拍图中,高楼大厦矗立在一片绿意盎然的地毯般植被后方,天空呈现琥珀色调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印度的软体革命催生了像班加罗尔这样的新兴繁荣城市

这一切可能对印度整体经济产生连锁效应,该国一直难以为每年进入劳动市场的数百万年轻毕业生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

在缺乏强大制造业的情况下,这些软体公司——曾在1990年代让印度成为“世界后台办公室”——成为数十万新IT工作者的首选雇主。它们孕育出一个新的富裕中产阶级,推动多个城市的成长,并刺激汽车和住房的需求。

但随着稳定且高薪的工作机会减少,印度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成长模式正面临质疑。

直到几年前,印度的IT巨头每年可吸纳60万名应届毕业生。根据“团队租赁数字公司”的数据,这一数字在过去两年已骤降至约15万人。

其他新兴领域如金融科技新创公司与全球能力中心(GCCs)——这些是跨国企业的离岸单位,负责IT、财务或研发等支援任务——正在吸纳剩余人力,但妮蒂·夏尔玛表示,仍有“20%至25%的应届毕业生将找不到工作”。

她补充说:“GCC的招聘规模永远无法与IT公司相比。”

印度多位顶尖企业领袖已开始对这些趋势的经济后果发出警告。

南印度最大共同基金分销商之一 D·穆图克里希南(D Muthukrishnan)在X上对塔塔咨询服务公司的声明回应称,印度缩编的IT产业可能“对许多相关服务与产业造成负面影响,导致房地产崩盘,并重创高端消费”。

几个月前,创业家、发动机科技公司“阿托姆贝格”(Atomberg)的创办人阿林丹·保罗(Arindam Paul)在领客(LinkedIn)上警告,AI对印度中产阶级的潜在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

保罗写道:“目前存在的白领工作中,几乎有40%至50%可能会消失。这将意味着中产阶级与消费故事的终结。”

印度科技巨头能够多快地适应AI革命带来的各种颠覆,将决定该国能否保住其作为全球科技强国的地位——以及能否扩大其消费型中产阶级,从而维持GDP成长的动能。

2025年9月28日星期日

人工智慧威脅水資源

 

一棟又長又低的工業建築中,升起四股水蒸氣。

圖像來源,@GOOGLE

圖像加註文字,許多資料中心,例如位於美國俄勒岡州的谷歌設施,都會透過冷卻水塔來將水蒸發。
    • Author,莎拉·易卜拉欣(Sarah Ibrahim)
    • Role,BBC國際部

人工智慧(AI)的使用正以極快的速度迅速增長。

但這是一項耗能的技術,不僅需要用水來冷卻,還需在產生龐大電力的過程中消耗大量水資源。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全球已有一半人口正面臨某種程度的缺水問題,而氣候變化與日益增長的需求預計將進一步加劇水資源短缺的情況。

AI的快速擴張,是否會讓情況變得更加嚴峻?

人工智慧究竟用了多少水?

OpenAI執行長山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表示,ChatGPT回答一個問題大約會用掉15分之1茶匙的水。

然而,一項由加州與德州的美國學者展開的研究指出,OpenAI的GPT-3模型每回應10到50次查詢,就會消耗約半公升的水——也就是每次回應大約用掉2到10茶匙的水。

實際用水量的估計取決於查詢類型、回應的長度、回應的處理位置以及計算中考慮的因素。

據這些美國學者的估算,每10至50次查詢會耗水500毫升,包含了用於發電的水資源,例如燃煤、天然氣或核能發電廠中推動渦輪機的蒸汽。

阿爾特曼的數字可能未將這部分納入。當 BBC向OpenAI作出查詢時,該公司並未提供詳細的計算方式。

儘管如此,人工智慧的用水量仍在累積。OpenAI表示,ChatGPT每天回應約10億次查詢——而它只是眾多人工智慧機器人中的其中一個。

這項美國研究估計,到了2027年,人工智能產業每年的用水量將是整個丹麥用水量的4到6倍。

「我們使用的人工智慧越多,消耗的水就越多,」該研究作者之一、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任少磊教授(Shaolei Ren)表示。

人工智慧如何使用水資源?

一部手機正在向xAI的Grok-2模型發送請求,「為一隻飛翔的貓創作一幅藝術肖像」。其中有四張不同的貓咪影像,有的在空中,有的長著翅膀。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用於製作圖像和影片的生成式人工智慧被日益廣泛應用,預計將增加對電力和水的需求。

從電子郵件、串流影音,到生成式文章或「深度偽造」(Deepfake),這些線上活動都是由大型的電腦伺服器機架處理,這些設施稱為資料中心,有些甚至有幾個足球場之大。

當電力流經電腦時,設備就會變熱。

水在冷卻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通常用上的是乾淨的淡水。冷卻方式各有不同,但某些系統最多會將 80%的用水蒸發到大氣中。

人工智慧的任務所需的運算能力遠高於一般線上活動,例如網購或搜尋,尤其是像生成式影像或影片這類型的複雜任務。因此,它們需要更多電力。

雖然差異難以精確量化,但根據國際能源署的估算,一次ChatGPT查詢所消耗的電力幾乎是Google搜尋查詢的10倍。

而使用越多電力,產生的熱量也越多——因此需要更多冷卻。

人工智慧用水量的增長速度有多快?

這張庫存圖片展示了資料中心內兩架伺服器之間走廊的景象。房間很大,光線昏暗,服務器由藍色和綠色的小燈照亮。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資料中心包含用於處理線上活動的機架電腦伺服器。

大型人工智慧科技公司並未單獨公布其人工智慧活動所使用的水量,但其總體用水量正在持續上升。

根據他們的環境報告,自2020年以來,谷歌、Meta和微軟(OpenAI的主要投資者與股東)等公司,其用水量都有顯著增加。Google的用水量幾乎翻倍。至於亞馬遜網絡服務(AWS)則尚未公布相關數據。

隨著人工智慧的需求預計將會持續增長,國際能源署預測,到了2030年,資料中心的用水量將幾乎翻倍,這包括用於發電與製造電腦晶片的水資源。

Google表示,其資料中心在2024年提取了370億公升的水資源,其中有290億公升被「消耗」——主要是指蒸發。

這樣的用水量算多嗎?這取決於比較的對象。

若依照聯合國建議的每日最低用水量50公升,這些水量足以供應160萬人使用一年;或者,根據Google的說法,足以灌溉美國西南部51座高爾夫球場一年。

為什麼要在乾旱地區建設資料中心?

近年來,在一些容易發生乾旱的地區,包括歐洲、拉丁美洲,以及美國的亞利桑那州等地,當地民眾對資料中心的反對聲浪登上了新聞頭條。

在西班牙,一個名為「你的雲端使我的河流乾涸」(Your Cloud is Drying Up My River)的環保團體成立,旨在抵制資料中心的擴建。

在受到嚴重乾旱影響的智利與烏拉圭,由於當地民眾抗議水資源分配問題,谷歌已暫停或改變了資料中心的計畫。

2024年10 月,智利聖地亞哥,四名身穿黑色T恤的女子站在高高的鐵絲網前,這片土地正準備建造谷歌資料中心。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智利環保組織反對谷歌新建資料中心的計劃,擔心會耗水過多。

NTT Data執行長阿比吉特·杜貝(Abhijit Dubey)表示,該公司在全球營運超過150個資料中心,目前對於在炎熱乾燥地區建設資料中心的「興趣日益增加」。

他解釋,這些地區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為土地供應充足、電力基礎設施完善、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與風能),以及友善的法規等因素。

專家也指出,濕度過高會加速腐蝕設備,並增加建築物冷卻所需的能源,這使得乾燥地區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更具優勢。

谷歌、微軟 和Meta都在其環境報告中表示,他們的資料中心確實使用來自乾旱地區的水資源。

根據這些公司最新的環境報告:谷歌表示,其取水量中有14%來自「高風險」缺水地區」,另有14%來自「中度風險」地區。微軟表示,其46%的取水來自「水資源緊張」的地區。Meta則表示,其26%的用水來自「高」或「極高」水平的水資源壓力地區。亞馬遜雲端服務尚未提供相關數據。

紅色與綠色的腳踏船,以及一座木製碼頭,靜靜地停放在龜裂的土壤上,位於一座水庫的底部。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2024年西班牙發生嚴重乾旱,導致巴塞隆納附近的水庫幾乎乾涸,加劇了人們對用水的擔憂。

還有其他冷卻選項嗎?

任少磊教授表示,乾式或空氣冷卻系統可以作為替代方案,但通常比水冷系統耗電更多。

微軟、Meta和亞馬遜都表示,他們正在開發「封閉循環」系統,在這種系統中,水或其他冷卻液體會在系統內循環使用,無需蒸發或更換。

NTT Data的執行長杜貝認為,未來在乾旱地區,這類系統很可能會被廣泛採用,但他也指出,目前整個產業在導入這些技術方面仍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

在德國、芬蘭和丹麥等國已有計畫或正在實施將資料中心產生的廢熱回收,用於當地的住所。

專家指出,企業通常偏好使用乾淨、新鮮的水,例如飲用水,因為這樣可以降低細菌滋生、管道堵塞與設備腐蝕的風險。

然而,也有部分企業開始增加對非飲用水來源的使用,例如海水或工業廢水。

這些好處是否值得付出環境代價?

人工智慧已經被應用於減輕地球的壓力,例如協助偵測強效溫室氣體甲烷的洩漏,或是以更節能的方式重新規劃交通路線。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創新辦公室全球主任湯瑪斯·達文(Thomas Davin)表示,人工智慧有可能成為全球兒童在教育、健康,甚至氣候變化領域的「改變遊戲規則者」。

這是新墨西哥州一座正在興建中的資料中心照片,道路旁有著低矮的長條形建築,周圍是沙地。

圖像來源,META

圖像加註文字,一些數據中心建在乾旱地區,但公司表示他們正在努力有效利用水資源並幫助補回水資源。

但他表示,他希望看到企業之間的競爭是朝著「效率與透明度」邁進,而不是單純地「爭相推出最強大、最先進的模型」。

他也希望企業能將其模型開源,也就是讓所有人都能使用並加以改良。

達文認為,這樣可以減少訓練模型所需的大量電力與水資源——訓練過程需要餵入大量資料,讓模型進行處理並據此生成回應。

然而,獨立研究員洛雷娜·豪梅-帕拉西(Lorena Jaume-Palasí)則持不同看法。她曾為多個歐洲政府、歐盟與聯合國機構提供建議,並創辦了「倫理科技協會」(Ethical Tech Society)網絡。她表示,人工智慧的大規模增長「根本無法」在環境上實現永續。

她說:「我們可以讓它更有效率,但效率提升的結果就是會產生更多使用量。」

「從長遠來看,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原材料來支撐這場打造更大、更快人工智慧系統的競賽。」

科技公司怎麼說?

谷歌、微軟、亞馬遜雲端服務和Meta都表示,他們會根據當地條件謹慎選擇冷卻技術。

這些公司都已設定目標,在2030年前達成「水資源正向效益」(water positive)。這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在整體營運中,平均回補的水量要多於取用的水量。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資助並支持保護或補充該地區水資源的項目,例如恢復森林或濕地、修復洩漏點、改善灌溉系統等。

亞馬遜雲端服務表示,他們已達成目標的41%,微軟則表示「進展順利」,而谷歌和 Meta公布的數據顯示,他們的回補水資源的數量已有顯著增加。

不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達文指出,整體而言,距離實現這些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OpenAI則表示,他們正在努力提升水與能源的效率,並補充說:「認真思考如何最佳地利用計算能力仍然至關重要。」

然而,任教授指出,業界仍需有更一致、標準化的用水報告:「如果我們無法測量,那我們就無法管理。」

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

被拒绝的一代: 论人工智能冲击下年轻人的求职难题

 

凯蒂·凯(Katty Kay,左)与领英首席经济机会总监阿尼许·拉曼(Aneesh Raman,右)

图像加注文字,在接受凯蒂·凯(左)的访问时,阿尼许·拉曼(右)说,每当一种新型经济出现,都会先经历一段颠覆期。
    • Author,

在过去五年中,职涯平台领英(LinkedIn)向近50万人询问他们对职涯的看法。今年的结果明显:年轻人比其他年龄层的群体更悲观。

从新闻标题来看,我不能责怪他们。我不断看到关于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报导。根据部分估算,自2023年以来,美国入门级职位的招聘数量已下降逾35%。领英的数据显示,63%的受访高阶主管坦言,人工智能(AI)可能会取代部分由初阶员工负责的工作。

我也看到这些趋势在我孩子身上发生。我25岁的儿子拥有硕士学位,却难以找到工作。他的女友拥有两个硕士学位,仍在努力寻找一份与专业相关的有薪工作。

他们是所谓的“被拒绝的一代”,投递数百封履历,却屡屡遭到拒绝。这与几年前,我其他较年长的孩子刚开始职涯时的情况截然不同。

对于人工智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外界仍有分歧。但根据领英的最新调查,劳工确实感到忧虑:41%的专业人士表示,AI的快速发展正在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End of 热读

我希望与领英首席经济机会总监阿尼许·拉曼(Aneesh Raman)讨论这一切。他最近在《纽约时报》撰文,探讨职涯阶梯的崩解及其对年轻人的影响。

他提供了许多实用建议,包括他认为年轻人在未来几年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及为何职涯发展路径已不再可预测。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我们的对话。

凯蒂·凯(Katty Kay):我不断看到新闻标题提到,近年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初阶工作方面面临危机。这种情况到底有多严重?

阿尼许·拉曼(Aneesh Raman):这是真的,而且非常严重。初阶工作者与新的毕业生正面临一场完美风暴。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了招聘,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开始带来的职场变革。这些因素导致年轻人与新毕业生的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根据我们的调查,Z 世代对未来的悲观程度是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

但我们正处于一个从“静态职涯路径”转向“动态职涯路径”的时刻。这有点像狄更斯所描写的,“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因为我真的认为,如果要选一个时机开始职涯,现在其实是个挺好的时刻。随着AI发展,我们经历颠覆和向新经济的转型,另一方面,人们在发展职业生涯时将拥有更多的选择。

凯蒂·凯:我看到领英对美国3,000名高阶主管的调查,其中有63%认为AI将承担初阶工作任务。那么,Z世代是不是注定要受苦?即使他们再怎么努力展现自己,企业可能还是会把这些工作交给 AI。

阿尼许·拉曼: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同样比例的受访者也认为,初阶员工能带来新点子与新思维,对企业成长有价值。这一代人虽然难以找到第一份工作,但他们也是“AI原生代”,能为企业在适应新经济时带来全新的观念。

每当一种新型经济出现——从农业转向工业、再从工厂走进办公室——都会先经历一段颠覆期。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阶段。领英数据显示,到2030年,平均每份工作的70%内容将发生变化。即使人们不换工作,工作本身也会变。新的职位也会诞生。10年前“网红”不是职业,20年前“资料科学家”也不是。所以除了 AI 相关职位外,我们甚至还没看到这一点。

所以,对初阶工作者来说,现在你只能听从公司的安排,同时思考他们应该如何转型。有些公司会用旧的思维处理新问题,只想缩减规模;但也有公司会意识到,必须引进这些年轻人,让他们帮助企业开拓新业务、带来新思维。

凯蒂·凯:你会对一名刚从大学毕业、正在苦寻工作的22岁年轻人——或他焦虑的父母——说些什么?

阿尼许·拉曼:首先,要支持自己。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作的故事一直是“科技在工作”,而不是“人类在工作”。我们一直在培训人们成为技术方面的任务经理。现在,我们要翻转这个模式,把人放在工作的核心。你必须真正了解自己的好奇心、有什么驱动你——真正开始理解如何才能到达一个无人能打败你的地方。

2025年9月26日星期五

“中国冲击2.0”比上一次大得多

 

CAROLINA MOSCOSO
1999年至2007年间,中国首次颠覆美国经济时导致美国制造业近四分之一的就业岗位流失。这场被称为“中国冲击”的现象由一个非同寻常的进程所驱动——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从毛泽东时代的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一转变迅速将中国的劳动力和资本从集体化的农村农场转移到资本主义的城市工厂。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浪潮瓦解了美国许多以制造业为支柱的地方经济基础,比如曾经自诩为世界运动衫之都的弗吉尼亚州马丁斯维尔,以及自诩为世界家具之都的北卡罗来纳州海波因特。二十年过去了,当地劳动者仍未走出失业阴霾。尽管这些地区经济开始复苏,新增岗位却多集中于低薪行业。与此同时,纺织、玩具、体育用品、电子、塑料和汽车零部件等数十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
然而,大约在2015年前后,中国完成了毛泽东式经济到制造业大国的转型,这场冲击开始趋于平缓。此后,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开始反弹,在奥巴马总统、特朗普第一任期和拜登总统执政期间都在持续增长。
那么,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还在谈论“中国冲击”呢?其实我们也希望不用再谈。我们与苏黎世大学的戴维·多恩合作,在2013年2014年2016年发表了研究成果,首次详细阐述了中国进口竞争如何通过导致就业和收入的永久性下降重创美国部分地区。但现在我们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政策制定者花费了太多时间回顾过去,执着于打上一场战争。他们要做的应该是把更多精力用来对付正在浮现的新一轮中国冲击。
剧透一下:这次冲击可能要严重得多。
“中国冲击1.0”是一次性事件。从本质上讲,中国只是明白了如何做它几十年前就应该做的事情。在美国,这导致了不必要的痛苦失业。但美国本来就不会在Temu上卖网球鞋或组装AirPods。中国的制造业劳动力大军据信远超1亿,而美国只有1300万。认为美国能够——甚至应该——同时在半导体和网球鞋等领域与中国竞争,这种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
正在加速逼近的“中国冲击2.0”标志着中国从弱者蜕变为强者。如今,中国正强势进军美国长期居于垄断地位的创新领域:航空、人工智能、通信、微处理器、机器人、核能与聚变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太阳能、电池技术。掌控这些领域意味着多重红利:高利润与高薪职位创造的经济收益;引领技术前沿获得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掌控未来战场的军事优势。通用汽车、波音和英特尔这些美国的国家旗舰企业虽然辉煌不再,但它们如果真的消失,必将让人体会到它们曾经的举足轻重。中国的技术愿景已在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乃至日益于东欧重塑政府与市场格局。随着美国退守"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孤立主义,中国的影响力预计将进一步增长。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国的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将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新的中国模式则不同以往,现在是它的民营公司与中国政府合作。中国构建起一套高效灵活却成本高昂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市长、省长等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从粗放的GDP总量增长指标转向特定先进产业的增长。
在成为中国第二大电动车生产基地之前,合肥只是贫困内陆省份一座毫不起眼的省会城市。通过设立风投资金,押注困境中的电动车企,并加大对本地研发的投入,合肥在短短五年内就一跃跻身中国的一线工业城市之列。
中国已多次创造此类奇迹。全球最大、最具创新力的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电动车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无人机企业(大疆)和太阳能硅片制造商(隆基绿能)生产商,都是成立不到30年的初创企业。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取得压倒性的技术和价格领先地位,并非因为习近平主席下达的指令,而是因为它们在中国工业政策推动下的“经济达尔文主义”中脱颖而出。世界其他国家尚未做好与这些顶级捕食者竞争的准备。当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嘲笑中国的产业政策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空中客车的缓慢起飞,或是Solyndra(一家破产的美国太阳能公司)的黯然退场。殊不知更该仰望的,是盘旋在乌克兰上空嗡嗡作响的大疆无人机群。
当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耗尽时,“中国冲击1.0”注定会减弱,这在当前已成现实。中国在服装和大众家具等行业的增长已落后于越南。但不同于美国,中国没有回头哀悼其失去的制造业实力,而是正将重点放在21世纪的关键技术上。与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战略不同,只要中国拥有资源、耐心和进行激烈竞争的自律,“中国冲击2.0”就会持续下去。
如果你怀疑中国的能力或决心,那你就错了。根据澳大利亚国防部资助的独立智库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数据,在2003年至2007年间,美国在64项前沿技术中有60项领先于中国,而中国仅三项领先。但在最新的涵盖2019年至2023年的报告中,这一局面彻底反转:中国在64项关键技术中领先57项,而美国领先的只有七项。
美国的反应是什么?基本只有关税:同时对所有东西、所有国家征收关税。这种策略即便用来应对20年前美国输掉的那场贸易战都嫌拙劣。按照目前的发展轨迹,我们或许真能重获那些生产网球鞋的工作。若再进一步,到2030年,我们可能会在得克萨斯州组装iPhone,这项工作非常乏味,工资也很低,讽刺报纸《洋葱报》曾调侃说,“中国工人唯恐自己永无被机器取代之日。”
单靠关税永远无法让美国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创新之地。关税固然该纳入贸易武器库——但应该作为精确武器,而不是无差别杀伤的地雷,同时重创敌人、朋友和平民。
那还有别的选择吗?在我们十年前进行中国研究之前,我们和许多经济学家一样认为,自由放任的贸易策略优于其他混乱的替代方案。现在我们不再这么认为了。美国对“中国冲击1.0”的应对失策告诉我们,需要更好的贸易战略。更好的战略是什么样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凡事力求简洁,但不能过分简化。我们无意给出过度简化的答案,谨此提出四大核心原则。
首先,政策制定者必须认识到,我们对中国的大部分困境也是我们的商业盟友共有的。我们应该与欧盟、日本以及同我们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许多国家(如加拿大、墨西哥和韩国)步调一致,而不是因为它们竟敢向我们出售我们想要购买的产品,就用高昂的关税惩罚它们。如果电动车关税是由一个美国牵头的广泛自愿联盟采取的,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同时,我们应该鼓励中国的电池和车企赴美建厂,就像中国在过去30年里吸引美国大企业在那里设厂一样。为什么要邀请这些无情的竞争者来到美国的土地上呢?中国的政策制定者经常援引“鲶鱼效应”——强大的外国竞争对手刺激弱小的国内“沙丁鱼”游得更快,否则就会被吃掉。当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还是沙丁鱼时,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就成了它们的鲶鱼。如今特斯拉在中国不再是一条鲶鱼,而越来越像一条惶惶不安的沙丁鱼。
邀请中国在美国生产是否会引起国家安全方面的担忧?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自己开采稀土金属,禁止使用华为的网络设备,用实力雄厚的日本和韩国盟友提供的船只和货物起重机对我们的船队和港口进行现代化改造。但是,如果我们把中国的领先产业拒之门外,我们就只能面对本土的平庸情况。
第二,美国应该向中国学习,积极推动新领域的实验与创新。选择在战略上至关重要的行业(无人机、先进芯片、核聚变、量子、生物科技),并对其进行投资。然后采取“中国模式”,即美国政府设立大型风投基金,不渴求单个企业或项目的成功率,而着眼于培育新兴产业方面的整体成功率。
这种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为我们带来了喷气推进技术、雷达和量产青霉素方面的重大进展)、登月竞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设计了安全往返的计划)和曲速行动(联邦政府与大型制药公司合作,以创纪录的速度研发出新冠病毒疫苗)当中都起了作用。
这些新的生态系统将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可靠而廉价的能源供应、稀土、现代航运和拥有充满活力的STEM项目的大学。这将意味着撤回对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行业的补贴,恢复联邦政府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欢迎而非妖魔化愿意帮助美国进步的外国优秀技术人员。在这一点上,我们主张在美国建立一个政治上独立的战略投资机构,类似于美联储,但针对的是创新而不是利率。
第三,选择可胜之战(半导体)与必守之地(稀土),进行长期投资以取得理想的结果。美国政治体系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就像吸食可卡因的松鼠。它如此频繁地改变奖惩措施,以至难以产生积极成功。不管你认为拜登总统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是否值得,但像最近的国内政策立法所做的那样,在气候技术方面的所有新投资启动三年后就大举撤裁,是一个糟糕的主意。同样,像特朗普呼吁国会所做的那样,草率地终止优秀的、为振兴国内半导体制造业而成立的“芯片与科学”团队,美国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领导地位必将受损。两党一致认为,对抗中国对于经济未来的安全至关重要,这为我们的经济政策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带来了一丝希望。
第四,防止下一次重大冲击造成失业的破坏性影响,无论冲击是来自中国还是其他地方(你听说过人工智能,对吧?)在过去20年里,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流失给美国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在此期间,我们了解到,通过联邦贸易调整援助计划延长失业保险和工资保险,以及社区大学提供适当类型的职业和技术教育,可以帮助失业工人重新站稳脚跟。然而,我们执行这些政策的规模太小,针对性也太弱,无法发挥很大作用,而且我们正在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不可原谅的是,国会在2022年取消了对贸易调整援助的资助。
没有任何经济政策可以使失业变得毫无痛苦,尤其是当失业使你所在的行业或家乡失去元气的时候。但是,面对行业崩溃,我们最好的反应是让失业的工人迅速找到新的工作,并确保那些带来美国净就业增长的年轻小企业做好准备。关税只能局限在保护老牌制造业,非常不适合这项任务。
我们正面临重大的利益攸关时刻。我们盯着后视镜,却看不清前方的路。我们当前道路上的一些里程标志包括美国技术、经济、地缘政治和军事领导地位的衰落。应对“中国冲击2.0”需要发挥我们的优势,而不是舔舐伤口。我们必须培育具有巨大创新潜力、由公私部门共同投资的产业。这些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大有可为,中国早在十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美国必须停止纠缠过往贸易战,去迎接当前的中国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