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约全书】Holy Bible, Chinese Union Version (GB), Textfile 20010201.

中國綠色科技浪潮正顛覆全球氣候政治

  印度南部凱亞塔爾附近的一座太陽能農場。 該國目前可通過風能、太陽能和水力發電滿足一半的電力需求。 Saumya Khandelwal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美國 阻礙氣候行動 、 歐洲難以實現綠色願景 之際,一個令人意外的轉變正在佔全球人口多數的...

2025年11月21日星期五

中國綠色科技浪潮正顛覆全球氣候政治

 

印度南部凱亞塔爾附近的一座太陽能農場。 該國目前可通過風能、太陽能和水力發電滿足一半的電力需求。
印度南部凱亞塔爾附近的一座太陽能農場。 該國目前可通過風能、太陽能和水力發電滿足一半的電力需求。 Saumya Khandelwal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美國阻礙氣候行動歐洲難以實現綠色願景之際,一個令人意外的轉變正在佔全球人口多數的多個大型快速增長經濟體中發生。
巴西、印度、越南等國正加速發展太陽能和風能。 衣索比亞、尼泊爾等較貧窮國家則跳過燃油車,直接邁向電動汽車。 石油國家奈及利亞計劃建設首座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廠。 摩洛哥正打造電池產業中心,為歐洲汽車製造商供貨。 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近年來已實現半數以上公交車隊電動化。
推動這一轉變的關鍵,是全球新晉可再生能源超級大國——中國。
在國內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和電池市場飽和後,中國企業如今正將這些產品出口到能源需求旺盛的發展中國家。 此外,它們還向越南太陽能板工廠、巴西電動汽車工廠等專案投入數十億美元。
實際上,中國的產業政策正在塑造部分全球增長最快經濟體的發展軌跡。
“從氣候角度來看,發展中國家正在拿出解決方案。” 今年在巴西貝倫市舉行的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的主席、巴西外交官安德列·科雷亞·杜拉戈表示。
“我認為新興國家將以不同以往的角色參與本次氣候大會,”他還說。
這是否能徹底解決氣候變化問題? 答案是否定的。 在包括這些大型增長經濟體在內的大多數國家,能源仍以化石燃料為主。 印尼仍在大量開採煤炭這一污染最嚴重的能源。 中國和印度仍在持續新建燃煤電廠。 巴西計劃擴大石油產量
巴西貝倫峰會會場,攝於週一。 “我認為新興國家將以不同以往的角色參與本次氣候大會,”會議主席表示。
巴西貝倫峰會會場,攝於週一。 “我認為新興國家將以不同以往的角色參與本次氣候大會,”會議主席表示。 Mauro Pimentel/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但這些國家正越來越多地依靠可再生能源滿足大量能源需求,既為節省成本,也出於能源安全考量。 許多國家試圖減少化石燃料進口,以緩解外匯儲備壓力。
中國技術的價格快速下降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環境研究與倡導組織世界資源研究所所長阿尼·達斯古普塔表示,這表明經濟發展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可以並行不悖。
“新興經濟體是這一進程的重要參與者。” 他說,「我們之所以要關注這些國家,是因為它們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和最龐大的貧困人口,能源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如果這些經濟體不改變發展模式,全球就無法走向更安全的未來。 ”
衣索比亞去年採取了一項非同尋常的舉措:禁止進口新燃油車。 尼泊爾大幅降低電動汽車進口關稅,如今電動汽車價格已低於內燃機汽車。 巴西提高了所有汽車進口關稅,迫使比亞迪、長城汽車等中國車企在巴西本土設廠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淨零排放政策實驗室的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中國在全球的製造業投資總額已超過2250億美元,其中四分之三流入該報告作者所稱的“全球南方”國家(即低收入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統稱)。 經通脹調整后,這一金額超過了“二戰”後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的投入規模。
即便是對鄰國兼競爭對手中國的進口產品心存警惕的印度,也借鑒了中國的產業政策模式。 印度政府通過激勵措施,推動國內大規模安裝太陽能發電設施,並擴大本土太陽能設備生產。
上周在貝倫舉行的氣候峰會上,印度強調其目前50%的電力需求可通過風能、太陽能和水電滿足,且已提前五年實現《巴黎協定》規定的2030年清潔能源轉型目標。 該國尚未提交2035年氣候目標。
簡而言之,全球氣候行動的重心似乎正在轉移。
十年前《巴黎協定》簽署時,美國、歐洲等富裕工業化國家施壓發展中國家加快減排步伐。 當時發展中國家則回應稱,它們同樣擁有工業化的權利,富裕國家應資助它們向清潔能源轉型。
但這些資金支援大多未能兌現。 發展中國家領導人的不滿依然存在。
但經濟格局已然改變。
“十年前,我們有政治承諾,卻沒有市場。” 歐洲氣候智庫E3G氣候外交與地緣政治副總監凱西·布朗表示,“如今我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轉捩點,在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市場已經成型。 關鍵在於,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格局中,政治領導力將源自何方。 ”
中國一直試圖將自身塑造為全球穩定的支柱,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宣佈美國退出年度氣候談判後。
“綠色低碳轉型是時代潮流。 我們要堅定信心,統籌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等目標,“中國副總理丁薛祥上周在峰會上表示。
丁薛祥還呼籲世界各國降低綠色技術貿易壁壘。
隨著今年中國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和電池出口量創下紀錄,北京愈發希望確保世界其他地區加快採用可再生能源。 許多歐美領導人對中國日益增強的主導地位表示擔憂,認為這削弱了他們的本國產業。
但在此次峰會上,許多新興國家似乎對這一格局並無異議。
“你不能一方面堅持要求中國減排,另一方面又抱怨中國向全球供應廉價電動汽車。” 科雷亞·杜拉戈說,「如果真的關注氣候問題,這其實是個好消息。 ”

2025年11月20日星期四

縮頭烏龜特朗普不敢寻求第三个总统任期了

 

特朗普在总统专机上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川普)否认有意竞逐第三个总统任期。专家一致认为此举违反美国宪法。

“我将会是一位八年任期的总统,我会是一位两届总统。我一直认为这非常重要。”特朗普在周日播出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Meet the Press》节目中接受克里斯汀·韦尔克(Kristen Welker)的采访时表示。

现年78岁的特朗普此前曾表示想要担任第三届甚至第四届美国总统,还强调自己“不是在开玩笑”,

随后,他说这些言论是为了戏弄“假新闻媒体”。

特朗普旗下企业“特朗普集团”一直在贩售“特朗普2028”(Trump 2028)字样的帽子,引发人们猜测他可能会在第二任期结束后有意继续留任。

上周五于其佛罗里达州住所录制的采访中,特朗普表示,他收到许多“请求”要求他考虑继续留任。

“很多人希望我这样做,”特朗普在庆祝第二任期届百日之后几天表示。

“据我所知,这是不允许的。我不清楚他们禁止这样做,是否符合宪法或其他,”特朗普说。

Skip 热读 and continue reading
  • 他补充说,“有很多人在卖2028年的帽子。”

“但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他说,并列出可以接替他的共和党人,包括副总统万斯和国务卿马可·卢比奥。

美国宪法第22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当选总统超过两次”。

修改宪法需要参议院和众议院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并获全国四分之三州政府的批准。

然而,部分特朗普支持者认为,宪法存在“漏洞”,但此说法尚未经过法庭裁定。

当NBC问及是否有人向他提出这些说法时,特朗普避而不答,表示“作为忠实支持者,许多人说了不同的话”。

关税“过渡期”

在采访中,特朗普拒绝外界对其经济政策的批评。

“你看,一切都好,”他说。然而,其关税计划已扰乱全球经济,导致美国经济自2022年以来首次萎缩。

“我说过,这是一个过渡期。我认为我们会做得非常好,”他补充道。

当被问及美国经济是否可能继续萎缩时,他回应,“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但我认为我们将拥有我们国家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

他后来补充说,关税可能会永久存在,并对主持人说,“如果有人认为关税很快就会取消,为什么他们还要在美国建厂?”

贸易战持续,但特朗普否认美国人需要准备在商店里看到更少的商品。

“不,我不是这么说的。我只是说他们不需要拥有30个玩具娃娃。他们可以有三个,”他说。

“他们不需要有250支铅笔。他们可以有五支。”

驱逐移民争议

特朗普被问及第五修正案下的“依法获得正当法律程序”权利,该修正案保证被指控犯罪的人享有某些权利。

批评者指出,特朗普的驱逐出境计划违反了这一程序,其政府甚至曾遣返一些未被正式指控犯罪的人,剥夺他们提出法律辩护的机会。

“作为总统,你不需要遵守美国宪法吗?”节目主持人韦尔克问道,暗示特朗普可能忽视了总统就职誓言——该誓言要求他“保护、维护和捍卫宪法”。

特朗普回答:“我不知道。我必须再次说,我有出色的律师为我工作,他们显然会遵循最高法院的裁决。”

上个月,最高法院裁定白宫必须“促进”一名被错误驱逐到萨尔瓦多监狱的移民返回美国。特朗普政府辩称他们没有权力强迫中美洲国家将人送回美国。

不考虑对加拿大动用军事力量

特朗普表示,他不能“排除”使用武力吞并格陵兰,但暗示他并不考虑对加拿大进行军事攻击,以迫使北部邻国成为第51个美国州。

“我不认为会对加拿大这样做,”特朗普说。几天前,加拿大选民在选举中拒绝了保守党,选出自由党领袖马克·卡尼(Mark Carney)为总理。

“他们认为我们会保护他们,事实上我们确实在保护他们,”特朗普继续说。

“但事实是,他们没有承担全部份额,这对美国和我们的纳税人是不公平的。”

卡尼预定于周二前往白宫与特朗普会面。

为移民紧急状态办解

特朗普还被问及,他在上任第一天宣布移民紧急状态的决定,以及边境现在是否“安全”。

“我们拥有有史以来最安全的边境,”他说。这使主持人韦尔克质疑为何紧急状态仍然存在,尽管移民数据显示非法越境已降至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他声称紧急状态存在于法院系统中,而不是在边境。

“现在最大的紧急情况是我们有成千上万的人想要驱逐,而我们有一些法官希望每个人都上法庭,”他说。

“这是一个整体的移民紧急情况,”特朗普告诉NBC,并补充说他未来暂时没有解除命令的计划。

2025年11月19日星期三

中国全球放贷版图:最大融资对象为美国

 

2025年11月18日星期二

“国运与王国衰亡”:历史上的极光成因理论

 

    极光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 Author,

    从创世神话到政治征兆,不同文化对这一壮丽的自然现象有着截然不同的诠释。

    1716 年英格兰的一次雅各派起义遭到镇压后,数日之内,人们在夜空中看见奇异的光芒划过。

    这些光芒被形容为“纯粹的火焰”、“类似管风琴的形状”,甚至是“血雨”。人们也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那是巨人挥舞着燃烧的剑,有人则视之为天空中的军队交战。

    在雅各派叛乱期间,被废黜的天主教斯图亚特王室试图从新教君主手中夺回英格兰王位,而对这些异象的解释,往往取决于个人的政治与宗教立场。正如当时一位英国牧师兼作家所写,有些人带着焦虑和惊奇的心情注视着这“不祥的异象”;另一些人则“在其炫目的面容中读出了国家的命运与王国的衰亡”。

    如今我们知道,极光(北极光)那绚丽多彩的色彩与形状,是由太阳表面的活动所引起。当太阳活动高涨时,这些光芒会照亮超出平常范围的天空。近日,一场强烈的地磁风暴让英国与美国多地都能看见北极光。

    然而,书面记录与口述传统显示,人类对这些舞动的色彩已着迷数千年,并提出过各种有趣的解释。

    其中一些故事属于过去的遗迹。例如,北欧神话中的“彩虹桥”(Bifröst,比佛洛斯特),连结凡人世界和神界,可能就是对极光的描述。

    但另一些则仍是口述故事传统的一部分,通常被视为文化遗产或道德教诲,而非字面上的信仰。

    燃烧的火焰

    直到几十年前,人们普遍认为最早的极光记载来自西元前193年的中国,当时西晋的一位皇帝写道“东北天开了”。

    然而,学者如今发现可能更早的记录。例如古希腊文本,如约西元前330年亚里士多德的《气象学》(Meteorologica),或许就是在描述极光。书中提到夜间的异象,有时呈现“燃烧火焰的样貌,有时则像移动的火炬与星辰”。

    在巴比伦公元前567年的天文日志泥板中,曾记载“东方出现一道非常红的彩虹”,而比这至少早一个世纪的亚述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亚述学者在古代楔形文字泥板上刻下“红色光芒”、“红云”与“红天”等描述,并附上对其意涵的解释——例如作为历史事件的征兆——以供君王参考。

    然而,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记载可能来自三千年前的中国竹简。在202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研究人员在古代中国的编年史《竹简》中发现了关于极光的记载。书中描述了夜间发生的“五彩”现象,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表明公元前10世纪初发生了一次“极端太空天气事件”。

    研究人员能够透过交叉比对历史记录与科学数据(如过去的太阳活动、地球磁场的变化位置),并排除其他天象,来推测这些诗意化的描述实际上指的是极光。

    极光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在某些传统中,北极光被视为亡者的灵魂,在夜空中起舞。

    焰火、血液和死亡

    这些例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提供了在极光鲜少出现地区的证据。但对于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们——冰岛、格陵兰、北欧斯堪的纳维亚、阿拉斯加、加拿大与俄罗斯北部——“北极光”则是常见的现象。在这里,极光长久以来都是人类世界观的一部分,连结着人与环境。

    不同社群的传统差异极大,从创世神话到航行与天气预测皆有。对某些人而言,北极光象征着祖先或萨满教的力量。

    “北极地区的原住民族,往往透过故事,将他们对北极光的精神理解与身体经验结合起来。”梅尔·奥尔森(Mel Olsen)与费丝·菲尔德(Faith Fjeld)在2020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两人皆参与北美萨米人的复兴运动。

    死亡与挣扎是常见的主题。奥尔森与费尔德指出,极光确实在部分萨米人社群中引发恐惧。极光出现时,人们会警告要保持安静,绝不可嘲弄它,并提醒女性要遮盖头发,以免被光线缠住。

    类似的警告至今仍在阿拉斯加的原住民族间流传。有些人说,他们小时候听过的故事是北极光用人头踢足球,以此吓唬孩子们要准时回家。

    与此同时,“南极光”(aurora australis)的壮丽景象大多仅有企鹅能常见,但在极南地区的人类社群中仍偶尔可见。在原住民的传统中,对极光的诠释往往与血、火与死亡相关。

    “极光会在目击者心中引起极大的恐惧,在某些社群中甚至被视为禁忌——只能由受过启蒙的长者观看并解读。”澳洲墨尔本大学文化天文学教授杜安·哈马彻(Duane Hamacher)在2013年曾如此写道。

    闪耀的舞者

    尽管历史典故广泛,北极光(aurora borealis)的现代名称直到17世纪才被创造。最早的记录来自义大利天文学家兼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他在1619年的《彗星论》(Discourse on the Comets)中引用了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Aurora)以及希腊神话中的“风暴与北风之神”(Boreas)。它在南半球的对应名称“aurora australis”则源自罗马神话中的“南风之神”(Auster)。

    其他名称也透露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感知。在芬兰拉普兰,北极光被视为北极狐尾巴掠过雪堆的闪光,这个传说至今仍保留在芬兰语名称“revontulet”(意为“狐火”)中。在设得兰群岛的方言中,极光被称为“mirrie dancers”(“mirr”意为“闪烁”)。

    与此同时,萨米语中的“guovsahasat”翻译过来就是“能听到的光”,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员菲奥娜·阿梅里(Fiona Amery)说道。这指的是人们偶尔在看到极光的同时,还会报告听到奇异声响。“对这些人而言,声音与影像是完全交织在一起的。”

    在那些奇异光芒仅偶尔出现的地区,人们的反应往往与极光常见的地方不同。有时,极光的出现会被赋予深刻的政治与宗教意涵。

    例如在 18 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威尔士诗人休·琼斯(Hugh Jones)便将极光视为一种征兆,认为这是英国应坚守新教信仰并与美国和解的象征。

    在1716年雅各派叛乱期间出现极光后,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Edmund Halley,著名的哈雷彗星即以他命名)描述了这些光芒的“惊人景象”,并试图解释其科学来源。然而,当1745年最后一次起义时再度出现极光,人们在北方天空中看到的光影再次被视为神圣征兆,另一位威尔士诗人甚至将其描述为“arwyddion cryfion Crist”(基督的强烈征兆)。

    威尔士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Aberystwyth University)的威尔士与凯尔特研究学者凯瑟琳·查内尔-怀特(Cathryn Charnell-White)指出,这些例子表明,在动荡或不确定时期,人们会特别将精神或政治意义投射到极光等自然现像上。

    瑞典艺术家安娜‧博贝里(Anna Boberg)于 20 世纪初在挪威的洛佛敦群岛创作了这幅极光研究画作。

    图像来源,Nationalmuseum Sweden

    图像加注文字,瑞典艺术家安娜‧博贝里(Anna Boberg)于20世纪初在挪威的洛佛敦群岛创作了这幅极光研究画作。

    从故事到科学

    尽管对现代读者而言这些故事或许显得奇幻,它们却提供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文化态度之洞见。极光的历史也揭示了人们逐步理解其运作方式的过程。

    例如,阿梅里指出,极光的声音长久以来被视为心理现象。不过,当研究者开始更重视北方地区居民的经验时,便提出假说认为这些声音可能源自静电释放。

    部分历史记录也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理解太阳周期及相关的地磁风暴——这些风暴可能干扰现代通讯与导航设备。

    奥斯陆大学科学史荣誉教授罗伯特·马克·弗里德曼(Robert Marc Friedman)指出,关于这一完全自然的现象,至今仍流传着许多现代神话。他举例说,其中一个神话是,日本游客前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北极光下发生性行为,希望藉此生个好孩子。这个故事或许是人为编造的,但精明的旅游经营者仍在推波助澜,因此可能已经产生了自我实现的效应。

    随着科学家持续深入研究极光,人们对其文化感知也有更多值得探索之处。BBC引述专家指出,世界各地社群中可能仍保护着其他精彩的故事——或者随着原住民族语言的消逝而永远失传。

2025年11月17日星期一

北京审查压力蔓延至海外,纽约独立电影节被迫取消


11月,纽约。IndieChina电影节海报前的电影人朱日坤。
11月,纽约。IndieChina电影节海报前的电影人朱日坤。 via Zhu Rikun
电话是凌晨5点左右打给朱日坤的,他是纽约一个新成立的中国独立电影节的组织者。电话另一端是他身在中国的父亲,声音听起来很奇怪。朱日坤回忆说,父亲问朱日坤是否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并敦促他不要做任何伤害祖国的事情。
接下来的几天里,更多模糊的信息接踵而至。信息来自原定参展的导演、预定主持讨论的嘉宾以及一名志愿者。所有人都告诉他,他们想退出。
大多数人要么拒绝给出缘由,要么声称出于个人原因。但他说,一些人透露,他们或他们的亲属受到了中国警方的劝退压力。
电影节原定于上周六开幕,朱日坤在此前两天决定取消。
“我并非处于害怕或者屈服而作出这个决定;但是我希望IndieChina电影节停止的声明能让某些不明势力停止继续骚扰所有跟电影节有关的导演、嘉宾、前工作人员、志愿者,包括我的朋友和家人,”他在电影节的网站上写道。 
按照朱日坤本人的说法,这个电影节规模小、低调且在中国国内影响有限,但对它的施压暴露了中国政府压制异见声音的意愿有多么强烈,哪怕这些声音远在千里之外。2014年从中国搬到纽约的电影制作人朱日坤说,一些参与者已经在海外生活多年。他表示,即便是外国公民或没有中国血统的人也不能幸免,有些人受到雇主的压力。
其中几部电影触及了中国政府敏感的话题,比如新冠疫情或独生子女政策。但朱日坤说,其他一些电影本来都是可以在中国主流影院上映的。
“我也没想到做个隐秘的事情,好像一个地下活动,虽然我们在中国可能会这么考虑,”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但“在纽约都变得特别困难,这个完全超出我意料”。
随着习近平推行严格的思想纯洁性政策,中国独立电影的生存空间已被大幅压缩。2000年代创办的那些小型独立电影节早已被取缔——这些电影节展映的影片未经国家审查机构批准,因此无法在商业影院放映。拍摄批评政府影片的导演则面临监禁罚款
一些中国人流亡海外。北京独立影展(朱日坤曾是联合创始人)被停办一年后,部分影片得以在纽约放映。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在东京、伦敦和泰国清迈开设中文书店,组织喜剧表演和快闪沙龙,讨论文化和时事
但政府的打压却日益接踵而至。今年7月,中国驻曼谷大使馆成功施压当地一家美术馆,要求其对某展览进行部分审查——中方当局称该展览鼓吹新疆、西藏和香港独立。今年早些时候,一部关于中菲海域争议的纪录片在马尼拉的一个电影节上被撤下,菲律宾导演称原因是“外部因素”。
朱日坤今年早些时候开始策划这次纽约的电影节,他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做了宣传,知道当局可能会注意到。但他说,他认为最坏的情况是他本人回到中国可能会遇到麻烦。
他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电影人的200多部作品,并从中选择了31部。他在网上募集了大约1000美元的捐款,但大部分资金都是他自己出的。他原本预计每场放映会有约60至70名观众到场。
但是,大约在开幕式前一周,甚至在一些嘉宾已经开始抵达纽约时,中国当局开始行动。
四名中国警察拜访了一位住在中国的电影制作人,他原本打算参加朱日坤的电影节。由于担心遭到报复,这位电影制作人要求匿名。他说,当局对朱日坤不满,认为该电影节是一种在境外抹黑中国的行为。
这位电影制作人同意退出电影节,并停止了他们目前的项目,称这种压力令人窒息。
人权观察组织亚洲部副主任王松莲指出,全球范围内的恐吓规模彰显了政府日益扩张的监控能力。“对于任何与中国有些许联系的人来说,这都极度令人不寒而栗。”
中国外交部在书面答复有关该电影节的质询时表示,对具体情况不了解,但是人权观察组织“一贯对华充满偏见”。
朱日坤表示尚不确定是否会再次尝试组织电影节。他预订的布鲁克林活动场地已无法取消。
“我就自己在那里看电影,”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