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约全书】Holy Bible, Chinese Union Version (GB), Textfile 20010201.

纽约州劳工部对神韵艺术团展开调查

  作为学生乐手加入神韵艺术团后,尤金·刘参加了 200场演出,但每月工资从未超过300美元。纽约州监管机构已开始对该团体的劳工待遇进行调查。   THE NEW YORK TIMES 多年来,一家总部设在纽约州的著名舞蹈团依靠儿童和青少年在世界各地演出,每个演出季收入数千万美元...

2023年5月14日星期日

美国历史上排华的若干原因

封面图-漫画:山姆大叔把华人踢出美国

KNKX Radio关于1882年《排华法案》的一段采访

KNKX Radio interview with Cassie Chinn, deputy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Wing Luke Museum, about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 2017.

美国历史上排华的若干原因

文 | 老肆

按语:自19世纪中期以来,在美国的华人屡遭以白人为主的其他族裔的排斥。从普通的劳工竞争到一般性城市限制性条例再到一系列《排华法案》,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排华浪潮。不计其数的华人遭到迫害,这与美国人一贯所奉行的自由民主和人权原则是相悖的。排华的原因不仅是社会经济、种族差异的问题,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还与文化冲突、特定的经济环境、实用主义哲学、华人自身观念等原因有关。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是其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针对某个国家的排斥法案。十多年前我就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但一直未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出来,只是做过一些资料的收集工作。读过沈己尧先生所著《海外排华百年史》和张庆松所著的《美国百年排华内幕》,以及一些文章(作为阅读清单罗列在文后)。本文就这些资料的阅读进行一些梳理,谈一谈美国历史上排华的若干原因,兼及他国,供参考。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张庆松《美国百年排华内幕》1998年版封面

中国人到海外谋生定居由来已久,虽然明清两朝均实行“海禁”政策,但仍有许多中国人冲破“封锁”到邻近的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国家。除了移民东南亚,晚清时期也有华人登上北美大陆。据文献记载,最早到达美国本土的中国人是1785年跟随一个美籍船长定居于马里兰州的三名中国船员。最早到达美国本土的中国女性是1834年作为展品运到美国的梅阿凤。[1] p. 214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移入美国谋生或定居形成了高潮,此后到美国的中国人越来越多。19世纪下半叶的五六十年间,到达美国的华人就有32.2万人(根据旧金山圣地亚哥华人历史学会提供的资料统计,2001年11月),其中既有招募来的华工,也有被拐骗来的“猪仔”,以及一些商人、工匠、仆役等。[2] p. 41到美国的华人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为当地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正如美国著名的华人历史学家周策纵1969年为《海外排华百年史》作序时指出的,“海外华人的处境十特殊。华人在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大的集团,然而到了海外,除了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之外,他们就成了少数集团了。由于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凡是少数集团所受到的歧视和排挤,海外华人现在或将来都可能最多。” [1] p. 260

前往旧金山的华人移民

在19世纪末的美国,美国人(包括其他欧洲移民)突然提出“华侨必须滚蛋”、“黄祸”、“中国的威胁”的口号。在旧金山,通过了许多针对华侨的城市条例,如1870年的“行人道条例”禁止肩挑者走行人道;1871年的“立方空气条例”要求每个成年人至少要有五百立方英尺的空间;1873年的“辫子条例”,强迫所有犯人都要剪掉头发,1873和1876年的“洗衣业条例”规定洗衣店无马拉货车者必须缴纳巨额的执照费。一帮暴徒开始袭击华人,抓华人辫子。1871年7月,数以千计的暴徒冲入唐人街,劫杀华侨,焚烧商店、住宅、三天始告平息,被捕暴徒因华侨不能上法庭作证而无罪释放。1877年和1878年,加州出现了由克尼领导的沙地党(Sand Lots),疯狂鼓吹反华。1879年加州起草了第二宪法时,反华行动达到了全州的规模,而且还蔓延到西部各州。在洛杉矶的一次暴动中,至少杀死22名华人,用本人的辫子吊在电灯杆上者就有50名。1885年,怀俄明州石泉煤矿发生了对华侨的大屠杀,死者28人,伤者不计其数。在俄勒冈州的道格拉斯巴尔,32名华侨在睡梦中惨遭杀害。1886年,西雅图发生了最大规模的排华暴乱,强迫华侨离境。华人从达科马、特鲁基、安提俄赫、尤列卡、朱诺以及许多其它城镇中被赶了出来,在西海岸几乎找不到容身之地了。[3] pp. 306-307

漫画:“华人必须滚出去”

那么,在美华人为什么会受到排斥?为什么会出现如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这种直接针对中国人的排斥行动?我就阅读所见进行综合概括,提出一些分析视角。

旧金山1885年唐人街的官方地图

一、排华政策

所谓“排华政策”,也就是美国排斥华人主要因为当地政策使然,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这种排华政策,为当地人排斥华人找到了依据,使他们的行为具有某种合法性。美国宪法通过后一年内,第一届国会在1790年制定了美国的第一个“归化法案”。在这个法案里,“白人”第一次正式出现在美国的法律条文中。这个法律规定,有资格得到美国国籍的人必须是“自由的白人”(free white persons)。这就为以后排华提供了历史依据。正是依据这些,1882年美国国会颁布第一个《排华法案》,规定10年内不准华工及其家属(不包括留学生、商人和政界人员)入境来美。1894年又颁布了第二个排华法,再限制10年。这种法案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它使得最初因为劳工阶层引起的问题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政策,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向某个种族实行限制移民的法律。“它也标志着对华人的迫害已经由地方政府转到了联邦政府的手中。[4]因此,在以后的美国人心中,排斥华人就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了。

1882年《排华法案》第一页

二、劳工差异

绝大多数华人移民在美国的职业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劳工。他们大部作为矿工、木工、筑路工、农场工人、果农、菜农、制鞋工、搬运工、餐馆工、洗衣工和小生意人生活于美国。少数华人经营进出口业、古董店和小百货店。也有人经营餐馆、茶馆、糕点房和中药房。还有很少的人成为教师和医生。大部分华人在美国干着又脏又累的劳动,而要求的工资却很低廉,这往往容易与其他的底层劳工产生矛盾。1873年发生并席卷全美的经济危机,就突显了这一矛盾。在美国劳工举行罢工时,华人往往被雇来做替工。因为华人并不挑剔工作,也没有高的报酬要求,他们反而更容易找到工作。于是,华人被劳工阶层指责,说他们把工作从白人手里夺走,破坏工人运动,等等。结果,白人劳工阶层形成了一个反华组织“工人党”,并举行一连串反华集会和示威游行。一些流氓地痞乘火打劫。华人在西部到处受到攻击,驱逐和谋杀。反华分子的目标,就是要把华人从加州和西部地区清除出去。[4]

大雪纷飞华人在修建横跨北美大陆的铁路

三、文化冲突

文化方面的冲突造成海外排华是许多学者讨论的焦点。文化方面的冲突必须从三个角度来思考,其一,是早期美国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导致排华;其二,是中国人自身持有一种文化优越感,以至于在不被同化的情况下惹火上身;其三,是不同文化本身就存在一个融合同化、认同共存的问题,而这种融合同化、互相认同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被称为“华人马丁·路德金”的王清福(Wong Chin Foo)认为,排华运动的根源是美国人对中国和华人文化了解太少。美国人用“异教徒”、“偶像崇拜者”、“未开化的人”等侮辱性语言称呼华人。

1870年越过密苏里河的华工

因此,王清福游历美国并作了一系列演讲,一方面试图消除美国人对华人生活习惯的误解,如“华人都喜欢吃老鼠和猴子”等一些不实传闻,更多时间用在解释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王清福把矛头直接指向美国在中国的传教团。他认为,对华人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各种偏见和歧视,是由美国传教士们一手造成的。他们为了在美国国内筹到更多国外传教经费,便故意渲染、散布所谓中国人落后、野蛮和迷信的言论。而这些就成了排华煽动者攻击华人的理论根据。[4]另一方面,华人移民带给美国的文化是多方面的:首先,他们有一种传统的敬业精神,工作刻苦认真,要干就一定要干好。当时他们无论在修铁路、农业种植与园艺、手工艺以及厨师等工作上普遍受到称赞。华人受人赞扬的另一点是华人的家庭责任感。他们极为俭朴,攒钱就是为了养家,他们的最大愿望,就是尽心尽力供子女读书使之成材。对子女的严格管教和子女出其不意对长辈的恭顺,也为人们称道。华人还带来了各种民间艺术,拉琴、吹笛、歌舞、杂技、雕刻等,中国的中草药和针灸医术在当时也十分普遍。这些一方面说明华人为当地所作的贡献,同时也说明,在跨中美文化的环境中,早期移居美国的华人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中华本土文化。[2] pp. 52-53

加利福尼亚华人矿工(金矿)

第三个角度正如杜维明教授指出的,不同的文明可以沟通交流,融合并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他说:“发掘传统资源,不只是民族再生的课题,也是人类自救的当务之急。启蒙心态(特别是人类中心主义和科学主义)为一切生灵所带来的危机,要靠全世界各种文明来共同化解。基督教、伊期兰教、佛教、犹太教、道教、神道教乃至民间宗教,都有传统资源可以提供。”中华文明,当然也有滋养现代精神的源头活水。但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沟通,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华人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要有一定的社会环境。[2] p. 50在19世纪末叶,“弱肉强食”论和白人优越论高唱的年代,华人要么被认为不可同化,要么被认为不足同化。[5] p. 8

1871年2月18日《哈珀斯周报》反映的排华问题

四、实用主义

美国人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形成了独立、自由、效用至上等观念,在此之上产生了强调行动与效果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反过来又使这些思想观念具有更概括的哲学形式,使之变成更自觉的社会意识。于是,有学者提出从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出发来研究排华原因。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美国之所以发生大规模的排华运动是因为美国自建国以来就存在的实用主义思潮作祟。美国人本着实用的原则来选择移民。建国初期,众议院领袖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移民政策必须有选择的和有限制的人。他曾经发表了下面一段代表保守派观点的演讲:

“当我们在考虑开放式归化法律的好处时,我们也必须认真考虑如何防止这个权利被人滥用的问题。不可否认,我们期望用尽可能多的优越条件,来吸引各国那些有价值的人们来我国定居,并同我们分享甘苦。但是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期望呢?这是因为我们要增强我们社会的财富和实力。那些得到美国的公民权,却又不能增加我们社会的财富和实力的人,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我不希望任何人能够得到这样的权利,除非他们能够真正地为美国带来财富和实力。”[4]

“除非他们能够真正地为美国带来财富和实力”,这不正是赤裸裸的“实用主义”哲学吗?另一方面,华人赴美也有其“实用主义”的一面,即“赚钱-生存”的哲学。他们往往生活简朴,但经常寄钱回家,一俟稍有积蓄,即返回“唐山”,毫无落地生根之意。

白人创造的华人形象:傅满洲

五、种族歧视

上文已指出,国内许多学者都认同种族歧视是美国排华的重要原因。美国历史学家劳伦斯·福克斯(Lawrence Fuchs)在他的美国种族关系史巨著《美国万花筒:种族、族群和公民文化》(The American Kaleidoscope: Race, Ethnicity, and the Civic Culture. 1990)指出,美国从殖民地时期起就培养并发展了一种“美国民粹文化,”——一种对种族和文化多元的宽容和赞同的态度。但是,中国人和其他亚洲民族被固定在“侨民”的地位,因而在许多年里在这种“民粹文化”中被排除了出去。所以,种族歧视不但体现在排华法案中,而且贯穿了它的形成、发展和执行的全部过程。它是排华法案的根源和动力。由于种族歧视的存在,华人被侮蔑为“拖着长辫的怪物,被指责为剥夺了当地居民的工作机会,华人的勤奋被指责为破坏劳动法,华人的饮食、餐饮被指责为噪声、空气污染源,破坏了建筑格局和周围环境。华人还被指责为享有过多现成公共设施(教育、交通、文化)而没有做出投资或贡献。劳伦斯·福克斯还提到19世纪中期后出现的一大串歧视华人的名词,比如,“苦力”(Coolies)、“中国佬”(Chink或者Chinaman)、“中国小子”(Chinee)等。美国劳联主席塞缪尔·冈珀斯(Samuel Gompers)在其臭名昭著的小册子《排华的若干原因》中解释道,“美国白种人与亚洲人的种族差异永远不会消除,优等白人必须通过法律排斥低等亚洲人,如属必要,可以诉诸武力。”斯坦·斯坦纳引述了加利福尼亚工人党的一段声明:“我们宣布,白人男女以及小伙子和姑娘们,不能跟任何一个中国苦力……像家人一样共同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共和国里。”[6] p. 165

《旧金山电话报》刊载有关排华文章

六、经济危机

1882年美国排华运动是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后。所以排华的原因与经济危机的发生有密切关联,许多学者也指出了这一点。如沈已尧在《海外排华百年史》说道,经济危机一发生,“劳力供过于求,白种工人即抨击华工工价过低,影响了白种工人的收入,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准,因之辱打和掠杀华工,以及集体驱逐华工等恐怖事件相继而起。”[5] p. 8正如陈晓燕指出的那样,“每当美国社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时,华人总是备受排挤。”并举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的例子予以说明,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大爆发,美国首当其冲,股票市场在1933年7月跌到最低点。洗衣业华人在美国谋生的主要职业之一,也是华人被排斥出制造业等行业后从事的一个基本与美国白人无争的行业。当时在纽约市有洗衣华工17000名左右,华人洗衣馆几千家。在持续的经济萧条中,纽约市于1931年颁布新法令,规定所有洗衣馆每年必须领取新牌照,牌费10元,另交500元作为顾客衣物保证金。这对于一般家庭式经营的小规模华人洗衣馆来说是一项负担。华人洗衣馆为了生存而降低了洗衣价格。此举受到白人洗衣馆的敌视……为排挤华人洗衣馆,消除竞争对手,白人洗衣馆开始攻击华人洗衣馆不整洁、不卫生,不买工人保险,违反工人保险条例等。[7] p. 72

漫画:反华墙

七、社会变化

从美国历史上看,华人地位的起落,是美国社会变化的结果。美国社会经济的变革对华人社会地位有着直接的影响。在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势力几乎扩张到世界各个角落。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则刚刚起步,处于发展初期。北美新大陆是一块通过自由移民而得到开发的殖民地,没有现成的人力资源可供奴役。对于移民定居地乃至统治者登陆之后最紧迫的事情,就是要开荒种地,进行基础建设。这就需要对被统治的劳工移民作必要的让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与宽容。其时被招募来的华人移民为这种基础建设付出了艰辛劳动,在这种劳动密集型时期,他们的社会地位尚可保证。当美国经济发生重大变革,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时,很多劳动力密集型的手工操作企业逐渐让位给以机器操作为主的新企业。这时,无技术、以出卖劳力为主的华人,便受到排斥与迫害。成为经济转型时期的牺牲品。一个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是与他们的职业身份和经济地位有着密切关联的。[2] pp. 45-46

旧金山雪茄工厂里的华工

八、经济-文化综合因素

美国华人遭受排斥还可以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同等地考虑,两者同时成立,不可偏废。1882年发生在美国的排华浪潮的重要背景是经济危机,当地人因为华人跟他们抢占了工作或财富而嫌恶华人、排斥华人、打击华人。但是,试想,在当时美国也存在日本人等亚裔人口,为什么他们更多地排斥中国人?这就要联系到经济-文化综合因素。一方面,中国是贫穷落后的国家,华人没有一个经济、政治、军事强大的母国(尤其是在1882年时),不能得享“母仪子贵”;另一方面,前面已经说到大部分华人到美国是做苦力、做小商贩,经济实力软弱,经济地位低下。所以,纵然华人带去了中华文化,但他们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不会受到当地社会的欢迎。哈佛大学著名中华文明史专家杜维明教授指出,东西文明是可以相容并存,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但是,不同文明的兼容互惠,是有前提、有条件的。如果社会条件不成熟,或是具有负面的作用,不同的文明会发生对抗,甚至冲突。由于华工经济地位没有得到改善,他们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也就不会得到美国社会的欢迎。[2] p. 50经济-文化综合因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916年一张证明

只有证明是美国人的孩子才能进入美国

九、华人的“夷夏观”

中国人自古以华夏作为世界的中心,华夏而外称为“夷”、“胡”、“蛮”之类。所谓“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为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8]中国人强烈的优越感十分明显:华夏为内,夷狄为外;华夏为尊,夷狄为卑;华夏为上,夷狄为下;以夏变夷为顺,以夷变夏为逆。长久以来,这种传统的“夷夏观”几乎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的思维定势。所以,当华人走出国门后,也以身为华夏人而自豪。自然而然地,在当时,华人眼里,不论欧洲人还是北美大陆人都是“夷人”。既然如此,大部分华人往往只把美国当作发财致富的地方,而从不忘记返回故乡­,崇尚“实用”的美国人认为把华人留在大陆与白种人同享财富和公共设施是不值得的,于是嫌恶华人。另一方面,华人长久以来以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舍我其谁(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如此),所以行为处事上难免表现出华夏为尊,夷狄为卑,也就遭到不懂中华文化或所知甚少的外国人的误解和敌意了。

1870年保留着传统服饰的华裔已婚女子

另外,华裔除了由祖宗遗传下的优良传统之外,还有不良“传统”造成的劣根性——害怕官府、畏惧衙吏,对政治冷感、漠不关心,甚至受到不公平待遇也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自私自利,一盘散沙,难于团结,大都只顾自己赚钱谋生;由于教育水平低下,有些年轻一辈更不知所为,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炫耀财富,盲目地认为自我的“优越感”,令人侧目和反感。这些方面也造成了当地居民对华人的误解和排斥。说到一盘散沙,我也想起《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里谈到的一个细节,当年正值黄柳霜在好莱坞大红大紫之时,但不仅普通中国人不待见她,就连当时的“网红”宋美龄也不待见她。曾经有位对东南亚华人社会比较熟悉的老师谈到华人社会时指出,现在年轻一代华人华侨讲究生活排场,作风相当奢靡,同土著居民低下的生活状况相比,很容易遭到非议和攻击。因此,排华的原因还应该注意到华人自身的问题。

《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

香港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封面

注释:

[1] 黄润龙. 海外移民与美籍华人[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小兵、孙绮、李晓晓. 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 陈碧笙. 世界华侨华人简史[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4] 张庆松. 美国百年排华内幕(网络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 (美)沈已尧. 海外排华百年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 陈依范. 美国华人史[M]. 韩有毅 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

[7] 陈晓燕. 近代美国排华根本原因辨析[J].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8] (宋)石介. 徂徕集(卷十).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拓展阅读:

(1)李晶:《美国利益集团与排华问题:1905—1906》(《史学集刊》,1993年3期,67-70);

(2)陈晓燕:《近代美国排华根本原因辨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68-73);

(3)梁茂信:《论19世纪后期美国对华移民政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1-7);

(4)庄锡昌:《美国对华人移民政策的演变》(《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第4期,3-6);

(5)刘莲芬:《试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的排华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期,23-27)、《19世纪美国排华大案初探》(《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44-48),《清政府就排华大案与美国政府的交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期,64-68);

(6)陆甦颖:《从排华浪潮看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人权状况》(《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3期,43-46);

(7)吴金平:《排华法下的中国移民与美国移民官员》(《八桂侨刊》,1999年4期,41-45);

(8)赵晓兰《从民族融合角度阐释美国排华原因》(《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20-25);

(9)刘英俊《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初探》,(《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85-89)。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瑶湖读史出品 | 敬请分享 | 欢迎转发

黄柳霜

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

作者:郝吉思 (Graham Russell Gao Hodges)

译者: 王旭、李文硕、杨长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3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1.4万)
推荐阅读
已经到底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